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公开Instagram的创业历程和运营模式。

内容简介

2010年,凯文·斯特罗姆和迈克·克里格开发了一款名为Instagram的照片分享应用程序,它有一个简单却令人难以抗拒的特点:它会让你用手机拍下的任何照片看起来都更漂亮。很快,它就引起了Facebook的注意,马克·扎克伯格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公司,使之一夜成名。

莎拉·弗莱尔从Instagram的创始人、员工、高管和竞争对手那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她详细讲述了两位创始人如何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历经艰苦创业,开发出Instagram并获得巨大成功。

在被Facebook收购后,两位创始人一直试图保持Instagram的文化和独特性,同时也努力调和着与马克·扎克伯格的发展理念之间的冲突,他们强调简洁性和创造力,反对Facebook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实现利润增长的战略。在Instagram获得了10亿用户之后,两位创始人离开了Facebook。

Instagram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了不起的商业故事,也是当今文化深刻改变的反映。Instagram是自拍走红的源头,整整一代年轻人都在用这款应用来表达自己和观察世界。人们通过它来寻找各种视觉灵感,掀起各种潮流,最终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娱乐、休闲、社交,甚至是工作和商业模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前言 影响力终结者
  • 第一章 Instagram诞生记
  • 是否要退学加入Facebook
  • 摄影世界中的不完美
  • 斩获Odeo的实习机会
  • 错失良机,转战谷歌
  • 开发Burbn网站:Instagram的雏形
  • 寻找合伙人
  • 说服美国政府
  • 寻找更多的投资人
  • 在照片应用中增加“滤镜”
  • 照片应用的市值到底有多大
  • 起名Instagram
  • Instagram正式面世
  • 只专注于一件事并做到极致
  • 与投资人的紧张会面
  • 第二章 成功背后的混乱
  • 崩溃的服务器和焦头烂额的用户支持
  • 赛局中的政治因素
  • 决定未来的不是硅谷精英,而是普罗大众
  • 打造名人社区网络阵地
  • 里程碑:首次超过Facebook
  • 贾斯汀·比伯的入驻
  • 第五名员工
  • 加强内容审查
  • 推荐优质内容,拒绝转发
  • 来自Twitter的收购意向
  • 收购罗生门
  • 第三章 Facebook10亿美元的收购
  • Facebook的天文收购价
  • 无论你想筹集多少资金,我都会给你两倍的数字
  • 要么自己更有趣,要么收购别人
  • 创始人与创始人的对话
  • 我们花10亿美元买的不是13个人,而是魔法
  • 董事会的阻力与困惑
  • 前所未有的特例:被收购却保持独立
  • 被戏耍的Twitter
  • Facebook大楼的首次会面
  • 第四章 地狱里的夏天:听证与自辩
  • 只有“关键员工”才会成为亿万富翁
  • Facebook上市
  • Facebook和Instagram是竞争对手吗
  • 服务器危机
  • 为用户挑选最佳内容
  • 与Twitter的合作破裂
  • 出席听证会
  • 第五章 横冲直撞:与Facebook的理念冲突
  • 质疑无处不在
  • 团队间的相互试探
  • Facebook的核心战略
  • 如何索取资源和支持
  • Twitter的反击
  • 新的公关危机
  • Instagram的三个价值
  • Instagram的灵魂:社区建设团队
  • 第六章 重新获得自主权
  • 相似而又不同的CEO
  • 增加视频功能
  • 年轻人更喜爱Snapchat
  • 欲擒故纵的小游戏:拒绝Facebook的收购
  • 扎克伯格永远想不到的点子
  • 广告推广策略
  • 广告公司讨厌Facebook
  • Facebook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 Instagram的反思:是不是卖得太早了
  • 第七章 名人入驻与国际推广
  • 兰迪与波其的名人计划
  • 与名人建立亲密关系
  • 吸引名人入驻
  • 卡戴珊-詹娜家族的社交媒体推广计划
  • 你所发布的内容都只属于你
  • 寻找特定领域的明星
  • 推荐用户背后的商业价值
  • Burberry等奢侈品牌入驻
  • 建立国际推广战略
  • 比Twitter更Twitter
  • Twitter上市
  • 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Twitter时刻
  • 发布“真诚且有意义”的帖子
  • 消失的Vine
  • 达到3亿用户
  • 第八章 被迫增加广告业务
  • 危机变转机
  • 与普通用户脱节
  • 10亿美元的广告营收任务
  • Facebook的话语体系
  • 拒绝成为广告商的中介
  • 更多的粉丝、更多的认可、更多的钱
  • 什么该宣扬,什么该忽略
  • 提升青少年用户体验
  • 定期清理虚假账号
  • 发展和质量并不矛盾
  • 改变是为了成为更好的应用
  • 第九章 Snapchat危机
  • Instagram会成为下一个聚友网吗
  • 斯特罗姆的高光时刻
  • 否定“阅后即焚”方案
  • 应用带来社交压力
  • 我们永远不会有Stories
  • Snapchat崛起
  • Twitter产品主管加入Instagram
  • 教皇入驻Instagram
  • 公众抵制算法
  • Stories项目的推进
  • Facebook和Snapchat的秘密对话
  • 收购的大门再次被关上
  • 发布Stories
  • 新的办公区
  • 为自己赢得机会
  • 第十章 同类相食:Instagram对Facebook的威胁
  • 被公众“偏爱”的Instagram
  • Facebook身陷选举风波
  • Facebook与Instagram之间的裂痕
  • 内容屏蔽工具
  • 意识形态的回音室
  • Facebook是否干预了总统选举
  • Instagram的数据分析
  • Instagram对Facebook产生威胁
  • 第十一章 假照片、假生活、假新闻
  • 为名人改变算法
  • 被社交媒体操纵的公众
  • Instagram上的广告和网红经济
  • Fyre节造假事件
  • Instagram推动全球旅游市场发展
  • Instagram效应:购买体验而非产品
  • Instagram推动美容整形市场发展
  • 加入Instagram豆荚,打败算法
  • 剖析用户心理,产出有趣内容
  • 善意计划
  • Instagram也并不无辜
  • 第十二章 实现10亿用户目标:两位创始人离职
  • 扎克伯格与斯特罗姆的政治角逐
  • 每个人都会有个新老板
  • WhatsApp创始人离开Facebook
  • 在艰难中保持独立
  • Facebook的用户数据泄露
  • Instagram上的暴力、毒品等问题
  • 亚当·莫塞里加入Instagram
  • 尝试直播——打造IGTV
  • 达成10亿用户目标
  • 打造终极“应用家族”
  • Facebook“封锁”Instagram
  • 你只是缺少解决问题的资源
  • Instagram创始人离开Facebook
  • Facebook只容得下一个CEO
  • 后记 收购的代价
  • 注释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很好閱讀的書,從 IG 的誕生到最終 CEO 的離開,講述這段期間發生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很好的闡述了 IG 這家公司的文化以及他們做產品的思路。IG 是一家富有極高藝術氣息的企業,不同於一般以數據指導產品開發的企業,IG 的產品開發大多數都是以質化的方式,以使命、價值觀為出發點,所以這家公司開發功能時特別克制,讓我大開眼界的是,即使不依賴數據驅動,產品也能有很好的高速增長,顛覆我以往的認知。有趣的是,這麼具有藝術情調的公司,居然被擁有極深黑客文化數據文化的臉書給收購,所以當中這兩家公司的愛恨情仇,兩家公司如何兼容碰到那些問題,書中都有很好的詮釋。建議如果你是產品經理可以看看做產品如何做的很有情調很克制,如果你喜歡 IG,這本書也講述的很清楚,是一本很有趣的休閒書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直没有太多的了解过 instagram 的发展历程,说起来只知道是一个 13 人团队被 facebook10 亿美金收购的故事,2023 年底终于有时间来读一读这本书,的确很赞赏斯特罗姆的坚持,也很佩服扎克伯格在收购完成后还让 instagram 独立发展了那么多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前面五分之一比较有兴致

        后面兴致不大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