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本著的亚洲文化学者前田耕作,以《大唐西域记》为主线,引领你再次踏上丝绸之路,体验前人未曾涉足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之旅。

内容简介

玄奘诞生的时代,世界正发生着巨变。中国刚刚改朝换代,古罗马帝国挥别古典时代,迈向“中世纪”。无数金发碧眼的商人,骑着骆驼、良驹,沿着延绵万里的“丝绸之路”,自由往来于东亚和地中海之间。

而千百年来,伟大翻译家玄奘的身影,也不断在丝绸之路和历史的彼端浮现。他以旺盛的好奇心、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的意志力,不仅带回、主持翻译了六百多卷珍贵的佛典,还以一部《大唐西域记》记录下了自己在丝绸之路上的所见所闻。

读完本书,或许我们能更明白为什么玄奘在丝绸之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远、更久。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来自遥远地平线的呼唤
  • 第一章 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
  • 1. 历史的动荡
  • 少年“祎”的诞生
  • 父母双亡
  • 前往洛阳净土寺
  • 出家与求学
  • 2. 宛如风中飘摇的落叶
  • 离开战乱中的洛阳
  • 以成都为目标
  • 和兄长分别
  • 世间少见的年轻人
  • 对“至理”的热情
  • 3. 触犯国禁,奔赴沙漠
  • 即将踏上旅程
  • 在那个安静的八月清晨
  • 西域的入口:凉州
  • 阻拦前路的关卡
  • 九死一生,冲出国门
  • 第二章 异域文化浓郁的西域
  • 1. 带着黄金和丝绸
  • 从伊吾至高昌
  • 邂逅麹文泰
  • “黄金与丝绸”之路
  • 从阿耆尼到龟兹
  • 2. 鸠摩罗什的故乡
  • 佛教兴盛之国——龟兹
  • 与鸠摩罗什深有渊源之地
  • 当时的龟兹石窟群
  • 3. 关于去势的传说
  • 传播“吐火罗语”的伽蓝
  • 听一听古老的传说
  • 交织的故事
  • 解谜的本维尼斯特
  • 编织文化的民众
  • 第三章 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粟特
  • 1. 翻越天山
  • 从西域北道出发
  • 越过“冰山”
  • 前往安世高的故国
  • 走过“热海”沿岸
  • 贸易中心——素叶
  • 遇到俊美的王
  • 铁座椅
  • 在宴会上
  • 告别可汗
  • 2. 拜火之国
  • 东和西的记录
  • 前往“孤城”
  • 通往撒马尔罕之路
  • 繁荣的国际都市撒马尔罕
  • 踏入拜火之国
  • 玄奘点亮的法灯
  • 王者的壁画
  • 各国使节
  • 参加祭礼的行列
  • 宏伟的“世界图”
  • 急奔铁门
  • 仅留“传闻”的西域诸国
  • 3. 铁门
  • 绝壁之上的天空
  • 亚历山大大帝的足迹
  • 第四章 与古代巴克特里亚相关的各国
  • 1. 大河沿岸的铁尔梅兹国
  • 前往吐火罗故地
  • 乘舟渡河
  • 拥有雄伟伽蓝的古都
  • 名字的由来
  • 当时的铁尔梅兹周边地区
  • 2. 渡河
  • 带上亲笔信
  • 寻找渡口
  • 经过“石制佛坛”
  • 被暗杀的王者
  • 终至王舍城
  • 3. 巴克特里亚的王舍城
  • 阿胡拉·马兹达创建的国家
  • 阿育王传教
  • 毗沙门天的愤怒
  • 佛像、佛陀遗物、佛塔
  • 复原后的窣堵波
  • “头发和指甲”的故事
  • 度过学习的时光
  • 4. 登上九折之山
  • 越过“飞雪千里”的山
  • 沿着玄奘走过的路
  • 至今仍不为人知的险路
  • 第五章 佛教文化的圣地巴米扬
  • 1. 巴米扬大佛
  • 被雪山环绕的圣都
  • 寻访巴米扬的寺院
  • 语言相异
  • 从“三宝”到“百神”
  • 瞻仰“西大佛”
  • “东大佛”是铸造的佛像吗?
  • 神秘的大佛与无遮大会
  • 消失的大涅槃佛像
  • 大佛头上的“天神”
  • 飞天的密特拉神
  • 青金石的蓝天
  • 2. 矗立在黎明中的偶像
  • 关于消失的大佛之记录
  • 来自欧洲的访客
  • 《大唐西域记》的价值
  • 阿富汗独立以后
  • 关于“宿麦”的问题
  • 如何考证涅槃伽蓝的位置
  • 3. 破坏与复原
  • 悲剧过后
  • 由残片可知的信息
  • 斯柯延藏品
  • 重见天日的遗物
  • 技法是工匠的语言
  • 玄奘看见了什么?
  • 第六章 没有尽头的道路
  • 1. 与伽蓝毗邻的迦毕试国
  • 从巴米扬起程
  • 保存遗物的僧伽蓝
  • 铺开于眼前的沃野
  • 迦毕试的文物
  • 质子所在的寺庙
  • 大神王像脚下的宝物
  • 玄奘镇灵
  • 迦叶三兄弟的皈依
  • 造访曷逻怙罗僧伽蓝
  • 镇压龙王的迦腻色伽王
  • 玄奘眼中的“旧王伽蓝”
  • 佛舍利的意义
  • 2. 寻求与佛相似的姿态
  • 前往滥波国
  • 穿过“异道”之地
  • 法显也到访过的那揭罗喝国
  • 迎接燃灯佛的逸事
  • “佛影窟”的如来
  • 看见佛影
  • 因膜拜圣物而喧闹的哈达寺
  • 消失的哈达都
  • 发掘的进展
  • 向犍陀罗出发
  • 结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译名对照表
  • 里程碑文库 The Landmark Library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2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玄奘与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传奇之旅》

    玄奘之所以能够在 “丝绸之路” 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远、更久,或许是因为他心底酝酿出的某种悸动,可以与亚洲逐渐形成的新世界之胎动产生共鸣。玄奘的西行之旅,与其说是高僧取经,不如说是一位好奇心爆棚的年轻人在探险。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玄奘被神话?

      真实的玄奘西行,所经历的路程,大概是这样的:公元 627 年,从长安出发,抵达兰州,再前往凉州(今甘肃武威),之后前往瓜州(敦煌)再经玉门关,越五烽,渡流沙,抵达新疆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后经新疆库车、耶木素尔岭、抵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和撒马尔罕城、翻越塔吉克斯坦东南部的帕米尔高原。 南下穿越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汗加兹、巴米扬等地、翻越阿富汗大雪山,抵达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经过巴基斯坦斯瓦特,到达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历经 4 年,最终抵达今天印度比哈尔邦,巴达加欧市区北郊的那烂陀寺,师从那烂陀寺住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等佛教经典五年。 后又游学天竺五年,并参加 “无遮大会” 为大乘佛法彰显大义。公元 642 年启程回国,经原路返回,历时三年,于 645 年抵达长安,时年 44 岁。往返行程约 1.5 万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巴黎走一个往返,后从事佛经翻译事业,直到 664 年,63 岁时圆寂。 让我们剔除文学和传说的元素,问一句:是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出了这么一个人? 这绝不是一个年轻人的浪漫旅行! 虽然我们不能穿越时空回到 1391 年前,给玄奘做一个体检,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够在 7 世纪进行如此超长距离的徒步旅行,以一个河南人的水土饮食习惯,徒步七八千公里,历经 30 多个国家,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地区生活十几年,保持身体健康。并原路返回,有这种体能素质、文化知识、外语能力、国际理解力、学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个人肯定不是一个书生,而是一个特种兵。可以胜任当今世界上,任何军事强国最高水平特种部队或军事院校少将以上军衔,作训主官的岗位。 当然,历史研究不能仅依靠逻辑推演。通过我对相关史料的汇总和归纳,对玄奘的成长之路,提出如下的观点,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甚至错误,特此与大家分享: 
      1、 从时空角度,玄奘不是典型的 “唐朝人” 比例李白,虽然出生在中亚,但其生命跨度都在唐朝,接受唐朝的文化教育,生活在唐朝的政治版图和社会经济之中,李白是一个 “唐朝人”。开元年间,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做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唐朝与各国的商贸、文化、人员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一切,都与玄奘没有太多关系。玄奘出生在隋文帝仁寿二年,也就是公元 602 年,他 11 岁出家,是隋炀帝的大业九年(613 年)。而 5 年后的 618 年,唐朝才建立。可以说,玄奘作为俗家子弟,没有在唐朝生活过一天。西行前,玄奘作为僧人在唐朝生活了 10 年,从天竺归国以后,在唐朝生活了 19 年,直至圆寂。因此,在玄奘 63 年的生命中,在唐朝生活了 29 年,还不到一半。 2、 从国家角度,“唐僧” 这一文化符号也配不上玄奘的功绩 陈祎出家是在隋朝。对于出家为僧,隋朝政府有着严格的规定,大业 9 年,整个隋朝的 “度僧”(也就是官方认证的出家人名额)只有 14 人。而且必须达到 20 岁,且需要经过层层推荐和考核,因为僧人可以免除债务、徭役、赋税、兵役。因为中国古代王朝,对 “人丁税” 的财政依赖是非常强的,直到清朝雍正时期,才有 “摊丁入亩”,改收土地税。 因此,假如人口大量出家,成为僧人,是会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的。陈祎是凭借从小对佛学的刻苦学习和超凡领悟,获得了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的特别推荐,参与考试,成绩优异,才以 11 岁的年龄,被破格录取的。 唐朝自高祖李渊取代隋朝之后,就以老子的后代自居,因为老子姓李。这实际上就是为自身寻找正统性的历史溯源。而且处于统治需要,唐朝是以道教为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的,因为老子是道教供奉的祖师。虽然董仲舒在西汉就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儒家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还要到唐朝开国四个世纪后的北宋。 因此,直到玄奘西行,因为唐朝崇尚道教,玄奘的佛学才华是很难施展的。而且,玄奘西行取经这件事,本来就是 “非法出境”。直到 644 年,玄奘从天竺归来,抵达长安之前,还停下来,试探朝廷口风,观望自己是否会被治罪。等了将近半年,得到了唐太宗的肯定,才回到长安。而且,唐朝政府对于玄奘的大力支持,就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但只有公元 645 年至 649 年这 4 年,649 年太宗去世,高宗即位,对玄奘的支持和态度都逐渐冷淡。因此,纵观玄奘一生,得到唐朝政府的表彰与大力支持的时间,只有 4 年。当然,这 4 年很重要,太宗为玄奘设立译场,着手翻译从天竺带回的经文。后来的高宗,虽然冷淡,但也未过多干涉或破坏玄奘的工作和事业。这是我们应当客观看待的。 
      3、 从文化上,玄奘的基因是一个 “南北朝人” 玄奘本名陈祎,是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而颍川陈氏,也就是以颍川郡(今河南许昌)为兴起之地的名门望族。就是以这位汉末名士陈寔起家成为望族的,世代传袭,名重魏晋,在南北朝时达到鼎盛,后一直连绵不断,直到今天。 可以说,玄奘的家族,是正统的颍川陈氏贵族。其家族祖先,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名臣辈出,十分显赫。虽然,玄奘出生在隋朝,南北朝已经结束,但隋朝是短命王朝,很多在隋朝生活的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而我个人家族的家谱,也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可以考证是属于颍川陈氏的后代,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玄奘所在家族,在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北方鲜卑族的北魏,和南方的宋齐梁陈,成为那个时代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历史潮流。也就是说,玄奘的文化基因,不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下由儒家学说培养而成的,是具有一种类似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文化基因的。是跟前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一脉想成的。 4、 从家庭教育上,让陈祎出家,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 玄奘的家庭虽然属于颍川陈氏,名门望族。但是到了玄奘的父亲 —— 陈慧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陈慧虽曾任江陵县令,在今天的湖北荆州一代做父母官,但是由于不满官场腐败,和隋炀帝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而遭受排挤,辞官归隐,回到洛阳郊外的老家。那时陈祎大约 5 岁。父亲陈慧回到家乡后,没有再谋别的职业,在村里开了学馆,教孩子们读书。 所以,玄奘的幼年,只有一个老师,就是自己的父亲,除了基本的读书写字以外,还会学习一些儒家、道家、法家的著作,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有较高的包容度。这样的教育大约持续了 4 到 5 年,在玄奘 10 岁左右的时候,父亲陈慧就去世了。而此前两年,玄奘的母亲也已经去世。 玄奘在学馆跟父亲学习读书写字的同时,还时常去他家附近的灵岩寺,最初是跟父母去烧香、求签,但从五岁开始,玄奘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禀赋,也就是对于佛学的兴趣,从五岁开始一直到 11 岁出家前,玄奘几乎每天都会去灵岩寺,相当于上午在学馆上学,下午再去灵岩寺上课外班。 这样相当于经过了现代人小学 6 年的学习,而且就两门科目:国学和佛学。灵岩寺的主持寂空长老非常喜欢玄奘,经常教玄奘学习佛法,相当于找了一位名师,进行 VIP 一对一教学,加上玄奘天资聪颖,对佛法有很强的领悟力,因此到了 11 岁,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居士了。可以说,在玄奘成长过程中,凡是见过他的高僧,和朝廷信仰佛教的大臣,无不称其为 “释们千里驹”,未来必成 “佛门巨擎”,这都是他们在接触了十几岁的玄奘,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初中生后,得出的结论。 由于玄奘父母在他 10 岁时,已经先后去世。家里四个儿子,一个女儿。玄奘的大哥、三哥已经成家,姐姐也嫁人,二哥早已出家为僧。所以,一个 10 岁的孩子,父母去世,哥哥姐姐成家,玄奘去投靠谁家都不太合适。因此,最现实的出路,就是由二哥长捷带他去洛阳城里,争取出家为僧,这样也算有个着落。而且,当时僧人的待遇高、福利好,吃穿不愁。只是名额太少,但玄奘是一个佛学领域的超级学霸,他二哥也是一位优秀的僧人,能用专业的眼光,看出 10 岁的玄奘,所掌握的佛学知识,已经超过了很多出家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僧人。二哥长捷原本的打算是,让玄奘作为一个小居士,在自己出家的洛阳净土寺挂靠一下,干一些扫地、帮厨的活。同时继续学习佛法,到 20 岁时,争取考取国家认证的僧人名额,正式出家。但是没想到,玄奘不愧是千古佛学大师,11 岁就考上了朝廷的度僧名额,相当于 6 年级的孩子,在小升初时,直接被中科院的硕士班录取,让二哥兴奋、欣慰不已,告慰父母在天之灵,四弟也算有了一辈子稳定的依靠。 5、 从社会阶层跃升的角度,玄奘出家也是现实的选择可能有的朋友会说,玄奘这么优秀,假如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一定会成为一代名臣。的确,隋唐时代,是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开端,玄奘从理论上确实有这个可能。而且,玄奘跟房玄龄、魏征等大唐名臣,也确实是同时代的人。 但是,当我们深入到历史的细节中,对于玄奘的家庭,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首先,那个时代科举才刚刚诞生,各方面的制度、实施都不成熟,每年科举取士的人员也非常少。包括整个唐代,因为印刷术尚未发明,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还非常薄弱。民间百姓,只有日子过的好一点的,才能把孩子送到玄奘父亲陈慧所开的学馆,学学基本的读书写字,这已经是不错的了。从先秦到两汉,再到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都是没有科举考试的。 当时,整个社会的上升通道,还是在关陇贵族集团手中,也就是靠门第出身。科举制度,真正成为民间百姓实现阶层跃升、改换门庭的通道,还要到 400 年后的宋朝。所以,从小学佛的玄奘,出家的成功率,比科举考取功名的成功率,要高的多。 好的,通过上述 5 点,我从社会、文化、家庭三个角度,为大家分享了玄奘 26 岁之前的成长之路,和培养出玄奘这位优秀的佛学青年才俊的社会土壤。可能有很多观点和结论,还值得商榷,或者有偏颇之处,还请各位校友海涵。 最后,再补充一点,据可靠的历史记录,玄奘在西行前,从公元 619 年到 624 年,也就是从 18 岁到 23 岁,用了五年时间,游历了我们今天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遍访名山大川,向著名的高僧学习,行程近四千公里的游学实践。而且那个时候,是隋末唐初,社会尚不稳定,普通人去外地,都要官府开具过所,也就是通行证。僧人更被要求留在原地,不许去外地。在这样的情况下,玄奘仍旧有办法游历大半个中国,可见其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且玄奘也是那时的 “自媒体达人” 每到一地,开坛升座,讲经说法,接受信众的供养,因此玄奘是不缺钱的人。 在他 24 岁时,认识了从天竺而来的高僧波颇,而这位高僧就曾经在那烂陀寺追随戒贤法师修习,他交给了玄奘印度的梵文。介绍了天竺的基本情况。而且,当时玄奘已经去了长安,在长安结识了很多西域商人,这些商人都是玄奘的信徒,玄奘向他们学习了西域各国的语言和文化。 至此,玄奘已经做好了西行的体能和心理的准备。但当时去天竺的另外三条路,也就是从广州出海,过马六甲海峡,经斯里兰卡前往印度;以及通过四川、云南、缅甸前往印度;和从四川进藏,从尼泊尔进入印度。这三条路,在当时都已经有人知道,但玄奘为什么没有玄奘,而选了西域线,也就是从新疆到中亚,从中亚到阿富汗,再经巴基斯坦到印度,这条最长的路?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玄奘与丝绸之路》

        《玄奘与丝绸之路》白龙马 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龟兹,伽蓝,粟特吐蕃,天竺国一座座佛像一个个寺庙我看见的是中亚,南亚的佛学秘藏是渗着佛经,淡淡微笑的佛雕是一条通往西域的佛学之路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2条书评

        出版方

        未读

        只提供有趣、实用、涨知识的新鲜阅读。 「未读」是一个文艺却不高冷、精致而不空洞、独特且开放包容的新锐文化品牌。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