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源自易中天在武汉大学开设的美学课,学术严谨,表述有趣,覆盖全面。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讲授美学。在以自由著称的武大,他的精彩课堂吸引了各个院系学生慕名来听,流连不去,终成一座难求的传说。

《美学讲稿》便是这一传奇课程的讲稿集结,根据易中天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课堂实况加工撰写,保留了风趣口语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页边注。体系井然清楚,观点自成一家,兼具专著、教材、演讲之特点,引人入胜,可供广大文学、艺术及美学爱好者阅读、赏析。

书后附有《西方古典美学史纲》《中国古典美学史纲》和《西方现代美学史纲》,实际上是三部浓缩的美学史,三张脉络明晰的美学地图。

相比其他大家如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的美学作品,《美学讲稿》因成书较晚,故而更加全面;因面向大学生,故而更有条理;因是课堂实录,故而格外轻松易懂。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讲 性质与方法
  • 一 并不提供通用门票的美学
  • 二 最没用的和最有用的
  • 三 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 四 美学就是美学史,美学史就是美学
  • 五 呆气与灵气
  • 第二讲 美的研究
  • 一 柏拉图定的调子
  • 二 第一乐章
  • 三 走向主观美学
  • 四 走向神学目的论
  • 五 走进死胡同
  • 第三讲 审美的研究:康德
  • 一 美学的教父与父亲
  • 二 美感的特征
  • 三 审美的原则
  • 四 美的秘密
  • 五 康德给我们的启迪
  • 第四讲 审美的研究:审美心理学
  • 一 直觉
  • 二 移情
  • 三 心理距离
  • 四 格式塔
  • 五 精神分析
  • 第五讲 艺术的研究:黑格尔
  • 一 美学,还是艺术哲学
  • 二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 三 艺术的阶段与类型
  • 四 艺术的门类与特征
  • 五 对黑格尔美学的反思
  • 第六讲 艺术的研究:一般艺术学
  • 一 模仿说
  • 二 表现说
  • 三 游戏说
  • 四 形式说
  • 五 走出美学的迷惘
  • 第七讲 美学问题的历史解答
  • 一 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 二 艺术是情感的传达
  • 三 艺术是人的确证
  • 四 美感与审美
  • 五 美与丑
  • 附录一 西方古典美学史纲
  • 总论
  • 一 古希腊罗马客观美学
  • 1.美的研究
  • A.美的合规律性研究
  • B.美的合目的性研究
  • C.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研究
  • 2.艺术的研究
  • 3.美和艺术的研究
  • 二 中世纪神学美学
  • 1.忏悔的美学
  • 2.感性的美学
  • 3.行动的美学
  • 三 近代人文美学
  • 1.认识论美学
  • A.先驱
  • B.英国经验派:作为感性认识的美感论
  • C.大陆理性派:作为理性认识的美的概念论
  • 2.人本主义美学
  • A.审美心理学
  • B.艺术社会学
  • C.艺术哲学
  • 3.人类学美学观
  • A.神秘的人
  • B.自然的人
  • C.实践的人
  • 附录二 中国古典美学史纲
  • 总论
  • 一 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
  • 1.儒家美学
  • A.仁爱之心
  • B.义理之气
  • C.礼乐之伪
  • 2.非儒家美学
  • A.功利主义美学
  • B.超功利主义美学
  • C.儒道互补的端倪
  • 3.两汉美学
  • A.从巫术到艺术
  • B.从道家到儒家
  • C.从儒学到经学
  • 二 魏晋南北朝艺术哲学
  • 1.先导者
  • A.哲学的前导
  • B.文学的自觉
  • C.审美的超越
  • 2.集成者
  • 3.终结者
  • A.文学与音乐
  • B.文学与美感
  • C.文学与非文学
  • 三 唐宋元明清艺术心理学
  • 1.审美心理学
  • A.儒学的坚持
  • B.禅宗的影响
  • C.艺术的追求
  • C-1 审美关系
  • C-2 审美品位
  • C-3 审美趣味
  • 2.艺术心理学
  • A.诗画合一
  • B.雅俗共赏
  • C.南北分野
  • 3.创作心理学
  • A.艺术的经验
  • A-1 明清小说美学
  • A-2 明清戏剧美学
  • A-3 明清园林与绘画美学
  • B.学者的思考
  • C.最后的余音
  • 附录三 西方现代美学史纲
  • 总论
  • 一 自然科学的形式主义
  • 1.实验美学
  • 2.形式美学
  • 3.结构主义
  • 4.符号论美学
  • 5.格式塔心理学
  • 二 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
  • 1.唯意志论
  • 2.直觉主义
  • 3.表现主义
  • 4.精神分析
  • 5.现象学
  • 6.存在主义
  • 三 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
  • 1.移情学派
  • 2.艺术科学
  • 3.接受美学
  • 四 社会科学的形式主义
  • 1.反映论
  • 2.价值论
  • 五 美感经验论
  • 1.快感说
  • 2.心理距离说
  • 3.实用主义
  • 4.分析哲学
  • 5.新自然主义
  • 六 艺术社会学
  • 1.游戏说
  • 2.人类学美学
  • 3.社会学美学
  • 附录四 推荐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意撞到一面镜子

    逛得到电子书铺看到易老师的名字《美学讲稿》,犹豫片刻放到书架上(老实说美学与生活无关啊?),近期偶尔翻开,初始硬着头皮看,从美是什么到审美是什么,从客体到主体… 最终对焦人的思维活动及人性,审美归结是哲学。仿佛撞到了一面镜子,从中看到人类大千的精神世界。美学,审美的过程,不就是认知人性认知自我吗?这本书确实是美学启蒙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距离是审美的前提条件

      鲁迅先生说,长歌当哭,要在痛定之后。痛定之后才有距离,也才能长歌。诗,正如华兹华斯所说,是 “在平静中回味到的情感”。所以距离是审美的前提条件。美丽的事物,往往都或者有点 “遥远”,或者有点 “陌生”。原始艺术之所以美,多半因其遥远;异国风光之所以美,则多半因其陌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美感分析的简明理解

        以前对易中天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百家讲坛的品三国上,看了本书才发现他是研究美学出身。这本书语言平实,居然把晦涩的康德和黑格尔讲得头头是道、浅显明白,各种生活中的例子信手拈来,生动形象。康德美学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这里着重写一下学习康德美学的体会。康德的代表作为 “三大批判”,搭建的哲学大厦体系庞大,晦涩难懂,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源于《判断力批判》一书。传统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而康德认为美是否客观存在,我们不能知道,我们只需要关注美感是如何产生的,追问审美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这个观点深刻改变了西方美学研究的历史。康德认为,美感具有四个 “契机”,也可以认为是四个关键特征 —— 一是非功利而生快感。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又使人愉快的活动,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由的快感,而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饿着肚子吃饭、大热天吃冰棒所带来的快感都是功利性的,看壮丽的花海、欣赏音乐、朗读一首诗歌带来的快感是非功利的。相比感官判断和道德判断,前两者都是 “由愉快而生判断”,而审美是 “由判断而生愉快”。二是非概念而具有普遍性。功利性的快感不具有普遍性。审美的愉快不是普遍事实,既不是概念,也不凭借概念,却又被假设为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在你审美之前,必须假设别人都会赞同你的感受,如果自己觉得一幅画很美,也就会不自觉地认为别人也能欣赏它,甚至别人认为不美的时候自己会不悦。三是无目的而合目的。美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以自身为目的,也就等于没有目的。但审美又让人愉快,体现了它的合目的。审美欣赏也应该 “无心于万物”,自由、自然、自如。四是主观的必然性。“在鉴赏判断里假设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它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作为客观的东西被表象着”,所谓 “共通感” 就是情感的可以传达性和必须传达性,而作为情感的美感就是可以分享和必须分享的。易中天从康德美学得到的几点启迪:一、审美与非审美,只与主体的态度有关,不与对象的性质相干。艺术品在批评家眼里会变成认识对象,而一个普通的事物在敏感的人眼里会变成审美对象。二、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它表面上是审物,实际上是审人。三、美必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不美并不是丑,而是 “非审美”。四、如果审美和对象有什么关系的话,也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五、审美判断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由上述推论又可以强化一个观点 —— 审美必然具有普遍性。康德不是艺术批评家,甚至很少鉴赏艺术品,但艺术并不等同于美,康德对于美感的一系列阐述难以辩驳,导致西方美学研究从美本质的研究转向了审美心理、艺术哲学的研究。从字里行间可以清晰感受到易中天对康德的推崇,他认为康德才是真正的西方美学之父。而中国美学界到了当代还在讨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也是为作者所不齿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