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再现1929年那场金融瘟疫的来龙去脉、发病周期和病程。

内容简介

作者企图再现1929年开始的那场金融瘟疫的来龙去脉、发病周期和病程。作者从社会的各个角度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从身处繁华都市的失业工人,到逃离“尘土盆地”的受灾农民,从孤苦无依的老人,到饱受剥削的童工,从贫困的中西部佃农,到东海岸的知识精英……

全面展现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经济危机中人们自身的疗救过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1章 从富足到寒酸
  • 第2章 新的生活设计
  • 第3章 换帅
  • 第4章 百日新政
  • 第5章 公民及其政府
  • 第6章 行进中的工会
  • 第7章 变革中的城乡
  • 第8章 老地区和新区域
  • 第9章 寻找机会的年轻人
  • 第10章 寻求保障的时代
  • 第11章 新有闲阶级
  • 第12章 阅读、写作与革命
  • 第13章 消费与科学
  • 第14章 与命运约会
  • 缩写对照表
  • 人名、地名译名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社会主义救美国

    关于美国大萧条的书籍,在豆瓣以及其他读书平台上评分并不高。这可能是因为国人认为大萧条距离现实太远,毕竟那场经济危机已经过去近百年了。许多人仅仅将其视为华尔街股市泡沫崩塌引发的经济危机。然而,如果我们将当时的大英帝国类比于今天的美国,将当时的美国类比于今天的中国,那么 “大萧条” 这一历史事件便显得尤为值得我们当下进行认知学习和深入思考。 奥巴马曾经说中国相当于美国的 20 年代,引起很大的议论,认为贬低中国,认定中国距离美国还有百年的差距。但如果了解美国 20 年代你就会明白,美国的 20 年代是美国梦的年代。当时的美国是一战的主要战胜国,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一,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铁路长度世界第一,摩天大楼是世界第一,满眼的繁华,纸醉金迷,正因为如此的奢靡,让以清教徒为主的美国传统势力感觉世风日下,实行了禁酒令。美国经济的烈火烹油之盛导致了对耐用消费品、汽车、钢铁和建材生产的大量冒险投资,投机的泡沫于 1929 年 10 月 24 日破灭后,美国的经济荣景戛然而止,大萧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创美国,而这一切源于生产过剩,一战时全力生产的企业,因欧洲战后需求下降,各国开始提高关税开启贸易战,1929 年到 1932 年,美国的外贸从 100 亿美元减少到 30 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四年内降低了四分之一,有 9000 家银行破产。当时的美国秉承自由市场经济,小政府,不干预市场,金本位,预算要平衡,投机泡沫的破裂,致使银行倒闭,市场进入极度的通缩,因为城市化,美国大量劳工和退伍军人,失去工作就只能流落街头,因为水电煤气等一切公共服务公司,在当时的美国都是私营的,在城市生活什么都要钱,大萧条的惨状在《艰难时代:亲历美国大萧条》书中有大量细节。和中国当前情况非常的类似,同样的制造业世界第一,如果放任市场投机,房地产,P2P 等借贷加杠杆,年轻人也开始大量负债刷信用卡,寅吃卯粮,自然会面临连续不断的爆雷,开始大家对皮带哥出问题,开心吃瓜,以为和自己无关,但是很快就传导到全行业中小企业,因为头部大型公司形成了产业链,尤其是整个全球市场的萎缩,凛冬降临。而罗斯福挽救这场危机的新政,现在怎么看都像是社会主义,共和党人当年攻击罗斯福是计划经济,新政首先打破预算平衡,开启赤字预算,政府开始发债,大搞基建和军工,大办公立教育(让失业的教师有工作),公立医院,政府建立基金给小企业发放贷款,农村建立合作社,引导城市失业青年返乡,强制养老金保险制度,总之从罗斯福总统开始美国走上了强力大政府的时代,对内建国时的制度架构还能制衡政府,可对外就没有约束了。细看这本书,当年大萧条对美国的影响,更能理解当前中国政府的良苦用心,也能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有充分的了解,我们就是处在 “大萧条” 之中,只是任何一次危机都是一次重新洗牌。美国当年废除金本位的白银法案也割了当时国府的韭菜,日本 31 年开始入侵满洲,小胡子开始备战并开启战争,都不耽误美国和轴心国做生意,瑞典的中立国是因为小胡子需要个做生意的交易点,当年大陆世界进入战争,让资本和移民大量投奔美利坚,让美国彻底走出危机,开启帝国模式。

      3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只希望,即使身处于经济危机的大萧条中,仍可以平庸的活着。

      活的岁数越大,越能接受,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过这一辈子。年过不惑的我只希望,即使身处经济危机的大萧条中,仍可以平庸的活着。经济危机这个词,在我们的政治课和历史课中一直是以贬义词的概念存在的。书上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避免的原罪。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喝,老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生活无以为继。。。。这些带有画面感的描述,充斥在我学生时代的头脑中。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对这些描述或者对那个概念的定义却越来越模糊了。首先,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经济危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读温铁军先生的书里,明确的提到过,从建国到现在我们是经历过八次危机的。所以才有了那些不能言说的标志性的那些事件。可作为老百姓,如果没有阅读到他的书,我们是不知道我们经历过经济危机的。我们一直觉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不会有经济危机的,只是因为早先没有关注经济,才有了一段时间的经济落后,现在我们不是追赶上了吗。我觉得这样想也挺幸福的。然而,不得不让我有一丝细思极恐的思考是,如果未来经济不好了,我们会不会知道自己在经历经济危机呢?以我们这个国家历朝历代的文化来说,是不会告诉你的。所以,我们会经历些什么,我们其实并不清楚。那么在你无力左右潮流发展,又习惯了言听计从时,只能默默祈祷自己不是最边缘的那一群人,即使身处旋涡,也是最晚遭迫害的就好。随着年纪的增大,养家糊口,照顾家人的责任越来越大,戾气也好,锐气也罢,已经所剩无几了。慢慢的蜕变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保守主义者,只关注眼前事,不在乎大潮流。是的,诚然如书里所说,当你对任何事都不伸以援手,变得冷漠时,不公社会的吞噬早晚会在你不帮助他人后,到最后反噬到你的身上。我承认,会这样。但即使如此,我也努力成为最后被吞噬那一拨。我们成为不了既得利益者,这拉不下脸来取助纣为虐,但也不想身先士卒成为炮灰,世间一定不缺英雄,不缺那些为了理想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只人。抗争自有这些仁人志士冲锋陷阵,我们不添乱,不拖后腿,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但绝不引火烧身即可。因为我们太脆了,我们不止是输不起,甚至连伤都伤不起。前两天读的《扫地出门》,我们也许不知道如何致富,但读那样的书,可以知道如何不坠入万劫不复的底层。今天读的《大萧条时代》也是想站在上帝视角,思考一下,如果我们不幸赶上经济危机了,要如何才能自保。之前读《光荣与梦想》时,开篇就是大萧条时代。当时有一个数据印象颇深。说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失业率达到了 27%,也就是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失业。这还是算适龄工作的人员,老人、孩子、妇女似乎都没算在内。那个时期的美国民众还不是现代美国那些因为吸毒、暴力犯罪、毫无诚信造成的自甘堕落。那是的美国民众很像现在的中国,还是靠努力工作来养家糊口,改变生活的。所以,他们的遭遇是值得怜悯的。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我之所以对这个数据记忆深刻,反而是逆向思维得来的。也就是那个数据意味着,有 63% 的人还是有工作的。而读了今天的《大萧条时代》这本书,更让我看到了,即使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是有人能够跳的起舞,看得起电影,还有余力观看球赛,还能购买唱片,听音乐会,甚至饮食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我不相信这 63% 的人全都是既得利益者,什么政客、什么大亨、什么财阀。我相信一定有平民百姓。一定有靠着自身技能,靠着努力工作,靠着遵纪守法的行为,可以让家人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人存在,而我,则希望自己是那一拨人中的存在就好。即使身处晚晴乱局,身处军阀混战,身处各大运动时期,也一样有小人物,不受这些历史洪流的影响,勤勤恳恳的过安稳日子,照顾好家人,平庸的过一辈子。我要求不高,能那样就好。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萧条

        历史总是轮回,快速的经济发展,产能过剩,房地产崩盘,失业,书中描述了当时各行各业的现状和心态,也许他们当时不知道他们所处的历史位置,也在试图寻找出路,同时,罗斯福的横空出世也许是时代的选择,如果不是罗斯福,也许也会是一个类似罗斯福的人出现,他的新政在当时也被不被很多人看好,生逢其时,二战造就了罗斯福非凡的任职经历,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也给美国送去了欧洲顶尖的科技人才,也正是美国松散的经济结构,可以使摩根的老钱,洛克菲勒的财力结合顶尖的头脑改变了世界格局。感慨我们落后美国整整 100 年、这种落后不光是科技的落后,更是思维方式全方位的落后,不说了,细品。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紫云文心

        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是一家优秀的图书策划和发行公司,公司以经济管理、成功励志、文化历史等为主要出版方向,兼引进版权、挖掘原创和原版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