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西方科幻三巨头之一阿瑟·克拉克的扛鼎之作,他站在宇宙的前端,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看到这个宇宙。

内容简介

刘慈欣:我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人类对太空的想象力,到《2001:太空漫游》为止。一块跨越300万年历史的神秘石板,从300万年前促使猿人向人类进化,到现在指引人类驶向太空的更深处。一场跨越地球到土星十亿公里的太空之旅,人类跟随更高级文明的指引,试图找到太空和自身的答案。人类文明究竟是自然演化,还是更高级文明的一场实验?宇宙文明演化的终点又在哪里?在《2001:太空漫游》里,阿瑟·克拉克给了我们一个恢宏的答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悼库布里克
  • 千禧年序
  • 首版序
  • Ⅰ 太初之夜
  • 1 灭绝之路
  • 2 新石
  • 3 学院
  • 4 豹子
  • 5 相会于黎明
  • 6 人类的登场
  • Ⅱ TMA-1
  • 7 特别航班
  • 8 轨道会合
  • 9 月球穿梭机
  • 10 克拉维斯基地
  • 11 异象
  • 12 地光下的旅程
  • 13 缓慢的黎明
  • 14 聆听者
  • Ⅲ 行星之间
  • 15 发现号
  • 16 哈尔
  • 17 巡航模式
  • 18 穿过小行星带
  • 19 通过木星
  • 20 众神之国
  • Ⅳ 深渊
  • 21 生日宴会
  • 22 短游
  • 23 诊断
  • 24 坏掉的回路
  • 25 第一个去土星的人
  • 26 与哈尔对话
  • 27 “知的需求”
  • 28 真空之中
  • 29 孤独
  • 30 秘密
  • Ⅴ 土星的卫星
  • 31 幸存
  • 32 有关E.T.
  • 33 特使
  • 34 绕行的冰山
  • 35 伊阿珀托斯之眼
  • 36 老大哥
  • 37 实验
  • 38 岗哨
  • 39 进入眼睛
  • 40 出口
  • Ⅵ 穿越星之门
  • 41 超级中央车站
  • 42 异空
  • 43 地狱
  • 44 接待
  • 45 重现
  • 46 转形
  • 47 星童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7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硬科幻的经典“ 2001 太空漫游”

    #乐读英文原版书 2022 年 - 第 17 本 "2001 太空漫游" 终于看了太空史诗 — 硬科幻的经典 "2001 太空漫游" 原版书和同名电影,难以想象这是 1968 年人类尚未登月时的作品。与阿西莫夫的《基地》不同,《基地》是把罗马帝国搬到了太空中,对宇宙细节缺乏描写,有想象但缺少科学支持,《2001 太空漫游》是真正的科幻,克拉克细致描绘在宇宙飞船中的各种奇妙体验,详细到如何吃东西,如何上厕所,空姐如何服务,有一段描述了在太空中一个新闻屏能够一揽天下新闻。作者借书中人物评论道:"通信工具越了不起,其内容似乎就越琐碎、庸俗,或者说令人丧气。意外事件、犯罪事件、天灾人祸、冲突威胁、报忧不报喜的评论 —— 亿万个散播进太空的字词里,关切的主题似乎仍然是这些。"(讲的不正是今天的现状?)不光是科技,《2001 太空漫游》文学性也很强,有一段听音乐的描与我印象特别深刻,它讲到 "飞船上只剩下宇航员一人,因为只是一人孤独的生活,受不了寂静,起初,需要有人类的声音陪伴,他会听一些经典戏剧(特别是萧伯纳、易卜生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然而,这些诗和戏剧所处理的问题,就是用一点常识就能轻易解决,因而过不了多久,他就没有耐心听下去了。他转而听歌剧,选是意大利或德语曲目,他不想因听懂这些内容而分心。这个阶段持续了两三个星期,接着他觉察到,这些训练有素的嗓音只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然后听到威尔第的《安魂曲》,空荡荡的宇宙飞船里,当" 最后审判日 "一节轰然响起时,一种相衬的不祥之兆让他手足无措;等天堂传来末日审判的号角时,他再也受不了了。之后,他只播放器乐。先从一些浪漫派的作曲家开始,不过随着他们倾泻的情绪越来越逼人,他又把他们一个个抛弃了。西贝柳斯、柴可夫斯基、柏辽兹,持续了几个星期;贝多芬则比较久一点。最后,和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巴赫抽象的架构里寻找到平静 —— 偶尔,再以莫扎特点缀一下。" 这样的共情,跃然纸上。当然小说的故事也精彩,最出彩的是宇航员与 AI 的故事,这里就不剧透了。不过我不太喜欢小说最后章节,上升到哲学高度,把人物 "神化" 的描写,全凭想象而无科学依据,虽震撼;但走得远了点,科幻成了纯幻想。《2001 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By Arthur C. Clarke256 Pages 4.0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7-3-19 科幻片编剧们的福音

      读小说之前,我看过一遍电影。当时的内心戏是,这拍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主要是看不懂:没什么台词,节奏缓慢。好几次我都快睡着了。而当我翻开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感受到了独特的气息。人类祖先生存的环境,遭遇到的困局,以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没错,就像一本科普读物。有意思的是,电影的第一部分也拍得像纪录片。接着就是第二部分中,对太空旅行的想象,对宇宙飞船的描绘。想想和如今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就能知道这对世界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许多情节都成了编剧们想象的原本。从许多科幻片中都能看到这部小说的影子:《流浪地球》中吴京质疑 moss 在杀人;《星际穿越》中,主角调入黑洞的场景等等。以及,大刘说的他的作品都是对克拉克的拙劣模仿。在 2001 太空漫游中,作者提出了几个思考,大刘在他的作品中给出了他的想法。读完小说,回过头来又看一遍电影,拍得真棒。再配合怀沙的听书解读,这感觉,太过瘾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安宁的来源(《2001:太空漫游》读书笔记)

        如果没有看过电影,再看这本书可能会更加震撼吧。看过了书以后,才越发地会发现,人类的图像表达能力再发达,也没办法传递文字间的那种令人惊叹的想象。我很喜欢这个时期的科幻作品,在那个全球都笼罩在一种毁灭压力下的人们,用对科技的信念,既探讨着未来,也探讨着人性,还更加努力地探讨着可能。与此同时,还充满着一种对于人类的悲悯。不得不说,人虽然有无尽的想象能力,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知道得还是太少,能够想象到的也不过是身边的近在眼前的事情。然后呢,只不过是看着不远的将来,做着一个又一个应激的应对。至于遥远的事情,很难想清楚的。所以,大多数都是在自己给自己画的圈圈里打转,没法想到更多的可能。所以科幻作家总是这样一群足够让人尊敬的存在,他们用他们的想象力,把人的生存极限和可能,推到一个人类的想象的边界,或许这也就是人类未来的宿命,又或许是人类所有问题的解决之道呢。人就是这样一种既悲观又乐观的动物。悲观在总归要走向衰亡,无论是个体本身还是这个世界,或许这就是宿命。乐观则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地追求着一个又一个的可能,或许这就是希望。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总在追求一种外部的可能,将人类的诞生说成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创造,而我们最终的归宿或者是希望,也是这样一种我们没办法认识和感知,只能去想象的存在。可能吗?我不知道,我只能说至少在科幻世界里,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思想实验。而在所有的思想实验之后,我们还要告诉自己的是,其实人类有太多我们没法理解的可能,不管有多么荒诞离奇,我们都要相信一件事情,就是当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时候,请保持自己的开放和好奇心,然后告诉自己什么样的情况都是可能的,而我们不过是这个世界微不足道的一个瞬间,这就足够了。时间是一个人躲不过去的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时间,时间从哪里来。或许时间只是人类的错觉,为了给过往找一个理由的标尺。会不会本来就没有时间,一切不过是能量的流动,这种流动在我们这体现成了物质的实体,而真正掌握了能量的奥秘以后,就会是另外一种存在了呢?不知道。但是这种想象好有意思,把我们所有的一切都理解为能量的流动,哪怕是一种思考都是一种特殊的能量传递。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每天都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着能量的交换,一种以特殊形式在互相激励和温暖着对方,这不也是一种有点浪漫的事情吗。我们总喜欢回溯,喜欢一个原因,仿佛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一个理由。只是,很少有人想为什么一定要有理由?为什么不能仅仅就是发生了而已呢?嗯,想太多,累,只能说明我懒。只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令他灵魂震颤的,不是对银河深渊的恐惧,而是一种更深沉的不安,源自尚未诞生的未来。” 就是我们能找到原因的,其实都并不让人恐惧,真正让人不安的,是那些我们未曾知道的以及无法理解的。而也正是这样的不安,才让我明白,超越了时间的悲悯,或许才是安宁的来源。

          转发
          2
        • 查看全部20条书评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