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日本禅学和禅宗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巨著,对日本旧时期的禅学研究作了总结。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禅学和禅宗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巨著,对日本旧时期的禅学研究作了总结。从论述印度禅学入手,进而论述禅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演变,并考察禅宗形成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传情况和禅法特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科学与理性的佛学百年 (代序)
  • 《禅学思想史》和六十年来中日禅宗的研究
  • 第一编 准备时代
  • 概 说
  • 第一章 安世高与禅数
  • 第一节 安世高之习禅及其译经
  • 第二节 安世高入洛年代并其所译出禅经
  • 第二章 支娄迦谶与禅教
  • 第一节 支谶之入洛年代
  • 第二节 竺佛朔之《道行经》
  • 第三节 支谶之译经
  • 第三章 支谦与禅经
  • 第一节 支谦之渡来年代
  • 第二节 支谦之译经
  • 第四章 康僧会与习禅
  • 第一节 康僧会之禅观
  • 第二节 康僧会说明之特色
  • 第五章 朱士行与中国沙门
  • 第一节 昙摩迦罗与朱士行
  • 第六章 竺法护及其译述
  • 第一节 竺法护之译经
  • 第二节 《般若经》之位置
  • 第三节 《法华经》之译出
  • 第四节 《华严经》与《维摩经》
  • 第七章 佛图澄与道安之伟业
  • 第一节 竺叔兰之译经与支敏度之合本
  • 第二节 佛图澄之化导
  • 第三节 道安之达识及其入灭年代
  • 第四节 道安之鸿业
  • 第五节 道安著述与禅门之关系
  • 第六节 道安注《十二门经》之内容
  • 第八章 习禅之实修
  • 第一节 中国人之习禅
  • 第二节 当时之禅风
  • 第九章 庐山慧远及其念佛禅
  • 第一节 慧远之风格
  • 第二节 老庄之学为佛教之阶梯
  • 第三节 道安门下与老庄学
  • 第四节 白莲社之创立
  • 第五节 慧远之入灭年代与其参禅念佛
  • 第六节 《大乘大义章》中慧远之禅观
  • 第七节 《大乘大义章》之十六特胜说
  • 第八节 《般若》之流通
  • 第十章 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
  • 第一节 罗什小传
  • 第二节 罗什之入寂年代
  • 第三节 罗什之译经与禅法
  • 第四节 译经年代之讹谬
  • 第五节 大藏经中罗什之译经
  • 第六节 译经之内容
  • 第七节 佛陀跋陀罗
  • 第八节 佛陀跋陀罗《禅经》之内容
  • 第九节 达摩多罗《禅经》之翻译年代及其编者
  • 第十节 佛陀斯那之传承
  • 第十一节 《禅经》题名之讹谬
  • 第十二节 佛陀跋陀罗之译经
  • 第十三节 《禅经》之广略二本
  • 第十四节 达摩多罗《禅经》非达磨之说
  • 第十五节 富若罗与般若多罗为别一人
  • 第十六节 达摩多罗与菩提达磨非同一人
  • 第十七节 《六十华严》之初译
  • 第十一章 僧肇与道生
  • 第一节 道生小传
  • 第二节 道生之《涅槃经》
  • 第三节 顿悟成佛说
  • 第四节 僧肇
  • 第五节 《涅槃无名论》之卓见
  • 第六节 《物不迁论》与《肇论疏》及禅语
  • 第七节 《宝藏论》之禅味
  • 第八节 《维摩经注》中禅教之观念
  • 第九节 僧叡之参禅
  • 第十二章 玄高之修禅及其神异
  • 第一节 宝云与慧观
  • 第二节 玄高小传
  • 第三节 惠览之道行
  • 第四节 渡来罽宾禅师昙摩密多及其禅经
  • 第五节 罽宾之诸禅师
  • 第六节 求那跋陀罗之《楞伽经》及其年代
  • 第十三章 宝志之出世与佛陀之渡来
  • 第一节 司徒竟陵王弘通大乘
  • 第二节 顿悟成佛论之继承者法瑗
  • 第三节 顿悟成佛论之赞同者刘虬
  • 第四节 宝志之灵迹
  • 第五节 宝志之隐语
  • 第六节 宝志其祖师禅之祖耶
  • 第七节 宝志偈颂之大旨
  • 第八节 佛陀禅师之风格
  • 第二编 纯禅时代
  • 概 说
  • 第一章 禅观之流行于西域
  • 第一节 从释迦佛至达磨之传承
  • 第二节 《传灯录》所载七佛之偈
  • 第三节 道原之误谬
  • 第四节 契嵩之谬论
  • 第五节 二十八祖付法之偈
  • 第六节 支彊梁楼者何人
  • 第七节 关于那连耶舍译契嵩之错误
  • 第八节 念常之妄论
  • 第九节 念常论议之破绽
  • 第十节 道原之《西来年表后记》
  • 第十一节 七佛偈之作者
  • 第十二节 就《付法藏传》契嵩之极论
  • 第十三节 契嵩论议之不当
  • 第十四节 二十八祖之异说
  • 第十五节 有部之传承
  • 第十六节 各派传承之所以相违
  • 第十七节 拈花微笑之本据如何
  • 第十八节 《人天眼目》之杜撰
  • 第十九节 浅川鼎之说
  • 第二十节 浅川鼎之评论
  • 第二十一节 宋濂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 第二章 菩提达磨之东来
  • 第一节 《续高僧传》之达磨渡来之年代
  • 第二节 决定达磨东来年代之四种传说
  • 第三节 四传说之一致点
  • 第四节 达磨入灭年代与佛大先
  • 第五节 达磨之渡来地点
  • 第六节 达磨与梁武之问答
  • 第七节 问答之由来与姚兴、僧肇之思想
  • 第八节 达磨之渡江说与归天说
  • 第九节 达磨毒害说与只履说之讹传
  • 第十节 梁武建碑及祖琇之意生身说
  • 第十一节 意生身说是妄论也
  • 第三章 达磨之教旨
  • 第一节 达磨之特色禅门之宗风
  • 第二节 皮肉骨髓之说
  • 第三节 二入四行说为达磨正统之思想
  • 第四节 《少室六门集》《传灯录》所表现之达磨思想
  • 第五节 《少室六门集》之内容误传为达磨之思想
  • 第六节 《人天眼目》之达磨《真性偈》
  • 第七节 《楞伽经》付嘱说
  • 第八节 《楞伽经》与达磨之思想
  • 第九节 《楞伽》《金刚》二经与诸祖
  • 第十节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集注》
  • 第十一节 《楞伽经》之特色
  • 第十二节 达磨之中心思想
  • 第十三节 达磨理入之说
  • 第十四节 直指之一特色及其解脱说
  • 第十五节 起源于《楞伽》之佛心宗的名义
  • 第十六节 四十九年一字不说
  • 第十七节 五无间业之善用
  • 第十八节 三界唯心说
  • 第十九节 禅家之心要及其心说
  • 第二十节 宗通、说通之说与涅槃
  • 第二十一节 禅家自称之禅
  • 第二十二节 不起一念之说
  • 第四章 僧副之禅观、傅翕之超悟
  • 第一节 僧副与道副非一人
  • 第二节 傅翕小传
  • 第三节 傅翕传与挥案一下公案并祖琇之妄言
  • 第四节 傅翕之信仰与思想之根柢
  • 第五节 傅翕与老庄思想
  • 第六节 傅翕之思想形式
  • 第七节 傅翕之禅偈
  • 第八节 《心王铭》
  • 第九节 即心即佛是梁代之一思想
  • 第十节 鼓山元贤之说
  • 第五章 二祖慧可之教旨
  • 第一节 慧可小传
  • 第二节 《正宗记》并《血脉谱》之断臂说
  • 第三节 断臂说非《传灯录》记者之臆说
  • 第四节 断臂说与法琳碑文之价值
  • 第五节 断臂之实例与法难之说
  • 第六节 慧可之教旨
  • 第六章 三祖僧璨与《信心铭》
  • 第一节 僧璨小传
  • 第二节 《编年通论》中之僧璨行实
  • 第三节 僧璨之诸传并谥号之误
  • 第四节 《旧唐书》并《血脉谱》之说
  • 第五节 《续高僧传》并《传灯录》之说
  • 第六节 僧璨与南岳慧思之思想
  • 第七节 梁代思想之先驱
  • 第八节 见性成佛之语与慧可、僧璨之思想
  • 第九节 慧可参徒慧布之见处
  • 第七章 僧稠之禅数与亡名之《息心铭》
  • 第一节 僧稠之风格
  • 第二节 僧实与僧达
  • 第三节 亡名之为人与其《息心铭》
  • 第八章 四祖道信及其教旨
  • 第一节 后周之法难与文帝之护法
  • 第二节 文帝与禅门并炀帝之行业
  • 第三节 四祖道信
  • 第四节 道信之教旨
  • 第五节 道信、法融之相见并《般若经》使用之开端
  • 第九章 牛头禅之祖法融
  • 第一节 诸传所见法融之行实
  • 第二节 法融之《心铭》
  • 第三节 《传灯录》之说并牛头之禅风
  • 第十章 五祖弘忍及其时代
  • 第一节 唐初诸师之活跃
  • 第二节 《五灯会元》中之弘忍传
  • 第三节 弘忍传之讹谬
  • 第四节 《最上乘论》
  • 第五节 《最上乘论》非弘忍真说之诸证并及《金刚经》
  • 第十一章 六祖慧能及其宗风
  • 第一节 《六祖坛经》实为慧能之语录
  • 第二节 《坛经》三本之不同
  • 第三节 《曹溪大师别传》及其脱稿年代
  • 第四节 四书对校之慧能传
  • 第五节 关于慧能年代之诸说
  • 第六节 《法宝坛经》中之慧能思想
  • 第七节 自心自性之说
  • 第八节 见性成佛并即心即佛之说
  • 第九节 本来面目与王三昧
  • 第十节 自性能具万德之唯心净土
  • 第十一节 慧能之坐禅观
  • 第十二节 慧能对于死及死后之见地
  • 第十三节 《金刚经口诀》是疑似之作
  • 第十二章 神秀及其禅
  • 第一节 神秀略传
  • 第二节 慧安之风格
  • 第三节 神秀之禅风
  • 第四节 慧能、神秀禅风之差异及两者之亲密
  • 第五节 神秀之《心要》并六代相传之《楞伽》
  • 第三编 禅机时代
  • 概 说
  • 第一章 禅风之大变
  • 第一节 南山念佛禅
  • 第二节 法持之念佛
  • 第三节 南北二禅之轧轹
  • 第四节 行棒竖拂之始
  • 第五节 扬眉张目与圆相之始
  • 第六节 放喝之始
  • 第二章 牛头禅及无相之三句
  • 第一节 径山之道钦
  • 第二节 牛头山之智威与慧忠
  • 第三节 云居之智
  • 第四节 圭峰对牛头禅之批评
  • 第五节 五祖门下之一分派无相之三句
  • 第六节 无住之三句
  • 第七节 无住与杜鸿渐之问答
  • 第三章 青原与石头之宗乘
  • 第一节 青原行思
  • 第二节 石头希迁
  • 第三节 石头之宗风
  • 第四节 《参同契》之题号
  • 第五节 魏伯阳之仙术
  • 第六节 《参同契》著者之事情
  • 第七节 江湖之二甘露门
  • 第四章 南岳与马祖之宗乘
  • 第一节 南岳怀让
  • 第二节 南岳之言行
  • 第三节 马祖道一
  • 第四节 马祖之禅机
  • 第五节 马祖门下之禅机
  • 第六节 禅机之弊与五味禅之语
  • 第七节 即心即佛
  • 第八节 马祖下之流弊
  • 第五章 永嘉玄觉与《证道歌》
  • 第一节 永嘉玄觉
  • 第二节 《永嘉集》与《证道歌》
  • 第三节 《证道歌》传于印度之说
  • 第六章 荷泽神会与南北二宗之争
  • 第一节 荷泽之神会
  • 第二节 南北二宗之对抗
  • 第三节 荷泽之《显宗记》
  • 第七章 南阳之慧忠及其宗风
  • 第一节 南阳之慧忠
  • 第二节 《释门正统》之误谬与南阳之禅
  • 第三节 南禅之二大窠臼与慧忠之身心一如论
  • 第四节 即心即佛之真义
  • 第五节 无情说法之创唱
  • 第六节 教禅一致说
  • 第七节 十问十对
  • 第八章 大珠慧海与《顿悟入道要门论》
  • 第一节 大珠之慧海
  • 第二节 《顿悟入道要门论》
  • 第三节 六祖与大珠之契合
  • 第四节 生死涅槃之意义
  • 第五节 斥诵经
  • 第九章 百丈怀海之开创禅刹
  • 第一节 百丈怀海
  • 第二节 百丈之机用
  • 第三节 百丈之名言及其思想
  • 第四节 以不著为宗,以无求为心要
  • 第五节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第六节 禅寺之开创
  • 第七节 《古清规序》
  • 第八节 现存之《清规》与《古清规》
  • 第九节 《敕修清规》之内容
  • 第十节 《楞严咒》《大悲咒》
  • 第十一节 密教之影响
  • 第十二节 《楞严咒》之内容
  • 第十三节 野狐话之伪作
  • 第十四节 因果问题与野狐话
  • 第十五节 野狐话非史实
  • 第十六节 迦叶佛时无人类,何况中国之禅宗
  • 第十章 南泉与西堂之玄化
  • 第一节 马祖门下之三大士
  • 第二节 南泉普愿
  • 第三节 南泉与黄檗
  • 第四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 第五节 绝对之大道
  • 第六节 西堂之智藏
  • 第七节 无业叹宗弊
  • 第八节 竹头接木之语
  • 第九节 奇言畸行之流行
  • 第十一章 佛光如满与章敬怀晖之见解
  • 第一节 佛光如满与顺宗帝
  • 第二节 章敬怀晖
  • 第三节 章敬之见处
  • 第四节 盘山宝积之见处
  • 第五节 杨岐甄叔之名言
  • 第六节 无业
  • 第七节 无业之思想
  • 第八节 唤二虎作侍者
  • 第九节 狗子佛性之话
  • 第十节 四宾主之话
  • 第十二章 庞蕴之参禅与白居易之念佛
  • 第一节 庞居士
  • 第二节 庞居士之思想
  • 第三节 庞居士之逸荡
  • 第四节 白乐天
  • 第五节 白居易之参禅
  • 第六节 白居易之念佛
  • 第七节 二居士之相违
  • 第十三章 药山惟俨与丹霞天然之禅风
  • 第一节 药山惟俨及其法系之异说
  • 第二节 关于法系所生异说之事由
  • 第三节 药山之末后
  • 第四节 药山之门风
  • 第五节 药山不许人看经
  • 第六节 李翱之参禅
  • 第七节 李翱之《复性书》
  • 第八节 《复性书》之要旨皆出于禅
  • 第九节 丹霞天然
  • 第十节 丹霞焚木佛
  • 第十一节 《玩珠吟》
  • 第十四章 五家法系之争论
  • 第一节 天皇道悟传
  • 第二节 龙潭崇信传
  • 第三节 争论发端于金山之昙颖
  • 第四节 石门慧洪之说
  • 第五节 业海清之论
  • 第六节 觉梦堂之论
  • 第七节 通容之论
  • 第八节 余集生之说
  • 第九节 余集生之论据
  • 第十节 元贤之《龙潭考》
  • 第十一节 净符之《法门锄宄》
  • 第十二节 第二证
  • 第十三节 第三证
  • 第十四节 第四证
  • 第十五节 大宁之说
  • 第十六节 天王说之论据
  • 第十七节 嗣法不明之事情
  • 第十八节 天皇道悟参三师
  • 第十九节 天王论之唯一证据
  • 第二十节 达观昙颖之人物
  • 第二十一节 昙颖之妄议
  • 第二十二节 昙颖之盲说
  • 第二十三节 昙颖之厚颜无耻
  • 第二十四节 昙颖之无识
  • 第二十五节 昙颖之宗派的偏见
  • 第二十六节 丘玄素之存否不明
  • 第二十七节 无天王寺其物
  • 第二十八节 丘玄素之碑伪作也
  • 第二十九节 龙潭之传与天王无关
  • 第三十节 天皇说之佐证
  • 第三十一节 余集生论尚欠妥当
  • 第三十二节 雪峰之言可信
  • 第三十三节 王谷之说
  • 第三十四节 第二之论据
  • 第三十五节 第三之论据
  • 第三十六节 第四之论据
  • 第三十七节 第五之论据
  • 第三十八节 第六之论据
  • 第三十九节 第七第八之论据
  • 第四十节 关于张无尽之伪证
  • 第四十一节 结论
  • 第十五章 圭峰宗密之禅
  • 第一节 圭峰宗密
  • 第二节 宗密关于法系之异说
  • 第三节 宗密之教学研究
  • 第四节 宗密之人物
  • 第五节 宗密之著述
  • 第六节 宗密思想与澄观之影响
  • 第七节 澄观之心要法门
  • 第八节 宗密之真心
  • 第九节 真心者万法之源也
  • 第十节 真心者无念也
  • 第十一节 真心者绝对心也
  • 第十二节 五种之禅
  • 第十三节 禅教之和会与禅之三宗
  • 第十四节 教之三宗
  • 第十五节 空宗与性宗
  • 第十六节 宗密之结论
  • 第十七节 坐禅法
  • 第十八节 《盂兰盆经疏》与施饿鬼之实行
  • 第十九节 裴休之参禅
  • 第二十节 黄檗与裴休
  • 第二十一节 《劝发菩提心文》
  • 第十六章 沩山、仰山之宗风
  • 第一节 武宗帝之毁佛与宣宗帝之复兴
  • 第二节 宣宗帝之游方
  • 第三节 沩山之灵祐
  • 第四节 沩山之无为无事
  • 第五节 沩仰之响应
  • 第六节 仰山慧寂
  • 第七节 仰山之思想识见
  • 第八节 仰山小释迦
  • 第九节 沩仰之家风与符号之利用
  • 第十节 圆相之应用
  • 第十一节 圆相之传授
  • 第十二节 圆相之滥用
  • 第十三节 《人天眼目》之妄议
  • 第十四节 如来禅、祖师禅
  • 第十七章 黄檗希运之禅
  • 第一节 黄檗希运
  • 第二节 三日耳聋之话
  • 第三节 黄檗与裴休
  • 第四节 关于黄檗法系之误记
  • 第五节 关于黄檗之谥号之误记
  • 第六节 黄檗与罗汉之传说
  • 第七节 一心即佛之提唱
  • 第八节 心体圆明清净遍照
  • 第九节 菩萨者一心之异名
  • 第十节 经文之禅的解释
  • 第十一节 经论之真意
  • 第十二节 临终之用心
  • 第十三节 黄檗之大眼目
  • 第十四节 宝志之禅化
  • 第十五节 看话禅始于黄檗说之伪妄
  • 第十八章 大慈山寰中、沩山大安、古灵神赞
  • 第一节 大慈山寰中
  • 第二节 大慈寰中之名言
  • 第三节 沩山之大安
  • 第四节 《十牛图》之滥觞
  • 第五节 古灵之神赞与钻故纸之典据
  • 第六节 弘辩与宣宗帝
  • 第十九章 德山宣鉴之玄风
  • 第一节 德山宣鉴
  • 第二节 德山之悟道与焚经
  • 第三节 德山与沩山
  • 第四节 德山接人之手段
  • 第五节 德山以无事为宗
  • 第六节 龙潭、德山师资一揆
  • 第七节 德山之广语
  • 第八节 斥经论之执相
  • 第九节 无事休歇一切放下
  • 第二十章 临济义玄之宗旨
  • 第一节 临济义玄与三顿棒之因缘
  • 第二节 悟后之临济与正法眼藏之熟语
  • 第三节 临济之宗风
  • 第四节 德山、临济二家之相似点第一
  • 第五节 第二之相似点
  • 第六节 第三之相似点
  • 第七节 第四之相似点
  • 第八节 第五之相似点
  • 第九节 第六之相似点
  • 第十节 德山、临济之接触
  • 第十一节 临济之四喝
  • 第十二节 临济之根本思想
  • 第十三节 临济之六通
  • 第十四节 五无间业
  • 第十五节 临济之闲家具
  • 第十六节 宾主之意义
  • 第十七节 《人天眼目》之误
  • 第十八节 师学之应酬
  • 第十九节 四料简
  • 第二十节 四照用
  • 第二十一节 三玄三要
  • 第二十一章 洞山良价之家风
  • 第一节 洞山良价
  • 第二节 无情说法之话
  • 第三节 《联灯会要》之误记
  • 第四节 洞山之大悟
  • 第五节 洞山之出世演化
  • 第六节 洞山之行持
  • 第七节 洞山之《宝镜三昧》
  • 第八节 洞山之《玄中铭》
  • 第九节 洞山之四宾主
  • 第十节 洞山之功勋五位
  • 第十一节 功勋五位之颂
  • 第十二节 三渗漏
  • 第十三节 三路
  • 第二十二章 长沙景岑与赵州从谂
  • 第一节 长沙之景岑
  • 第二节 长沙之彻底的思想
  • 第三节 长沙之佛身观
  • 第四节 长沙之佛性
  • 第五节 长沙之禅教双举
  • 第六节 长沙之岑大虫与百尺竿头进一步之语
  • 第七节 长沙之生死观
  • 第八节 赵州从谂
  • 第九节 赵州之大志鸿望
  • 第十节 王镕之参禅
  • 第十一节 《古尊宿语录》之记事
  • 第十二节 《古尊宿语录》之记事可疑
  • 第十三节 赵州私淑三祖
  • 第十四节 不二之大道
  • 第十五节 赵州无滋味之语
  • 第十六节 赵州吃茶去之因缘
  • 第十七节 赵州之真赞
  • 第二十三章 子湖利踪、陈尊宿、石霜庆诸等
  • 第一节 子湖利踪
  • 第二节 子湖之狗
  • 第三节 神力子湖之因缘
  • 第四节 子湖之法门
  • 第五节 信行一致之唱导
  • 第六节 唐室之衰微
  • 第七节 岩头之全豁
  • 第八节 岩头之住山
  • 第九节 岩头之素养与《涅槃经》之活用
  • 第十节 睦州陈尊宿有陈蒲鞋之称
  • 第十一节 陈尊宿之语句
  • 第十二节 陈尊宿之活机
  • 第十三节 现成公案
  • 第十四节 石霜之庆诸
  • 第十五节 石霜之枯木案
  • 第十六节 夹山善会
  • 第十七节 《联灯》记事之疑议
  • 第十八节 夹山之语句
  • 第十九节 夹山之格言“杀人刀、活人剑”
  • 第二十节 慈云之楚南
  • 第二十一节 无著文喜
  • 第二十二节 《五灯会元》之误谬
  • 第二十三节 《会元》之蛇足
  • 第二十四节 唐末之禅弊
  • 第二十五节 施设机关
  • 第二十六节 坐脱立亡与奇言畸行
  • 第二十七节 看话禅之萌芽
  • 第二十四章 云居道膺、曹山本寂之门风,唐之诸居士
  • 第一节 云居道膺
  • 第二节 云居之力量
  • 第三节 锺传并成汭之归向
  • 第四节 《五灯会元》之蛇足
  • 第五节 云居之宗乘
  • 第六节 云居之行履
  • 第七节 曹山本寂
  • 第八节 曹山与正偏五位
  • 第九节 五位之图
  • 第十节 曹山正偏之说明
  • 第十一节 五位之应用
  • 第十二节 将先哲之语句配当五位
  • 第十三节 五位与五卦
  • 第十四节 三种堕
  • 第十五节 四异类
  • 第十六节 三燃灯
  • 第十七节 唐代之诸居士其一崔群
  • 第十八节 南泉门下之陆亘
  • 第十九节 药山门下之于
  • 第二十节 沩山门下之王敬初
  • 第二十一节 睦州门下之陈操
  • 第二十二节 仰山门下之陆希声
  • 第二十三节 石霜门下之张拙
  • 第二十四节 无住门下之杜鸿渐
  • 第二十五节 帝王之参禅
  • 第二十六节 显官之参禅
  • 第二十七节 道原《传灯》之缺点
  • 第二十八节 丰干之疯狂
  • 第二十九节 寒山与寒山诗
  • 第三十节 拾得与其诗
  • 第三十一节 寒山、拾得为应化之说无其理由
  • 第三十二节 寒山诗所现之思想
  • 第三十三节 寒山之阅历
  • 第三十四节 寒山嗜黄老
  • 第三十五节 寒山信佛教
  • 第三十六节 寒山之厌世主义
  • 第三十七节 寒山之自适
  • 第三十八节 寒山乐自然与无为
  • 第三十九节 寒山与禅
  • 第四十节 丰干与拾得之诗
  • 第四十一节 布袋
  • 第四十二节 布袋之偈
  • 第二十五章 雪峰义存与玄沙师备之法门
  • 第一节 五代时天台宗之衰微
  • 第二节 华严宗之隆污
  • 第三节 法相宗之变迁
  • 第四节 律宗之变迁
  • 第五节 三论宗之兴废
  • 第六节 真言宗之趋势
  • 第七节 基督教之布教
  • 第八节 景教碑
  • 第九节 雪峰义存
  • 第十节 三到投子、九至洞山
  • 第十一节 雪峰之住山
  • 第十二节 僖宗帝之崇信
  • 第十三节 王审知之归崇
  • 第十四节 雪峰之法道
  • 第十五节 雪峰、玄沙与达磨禅
  • 第十六节 雪峰、玄沙与从上之祖师
  • 第十七节 玄沙之生死观
  • 第十八节 雪峰之语句
  • 第十九节 雪峰之接化
  • 第二十节 玄沙师备
  • 第二十一节 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
  • 第二十二节 三白纸之因缘
  • 第二十三节 玄沙之说法
  • 第二十四节 玄沙之力量
  • 第二十五节 玄沙说自性最巧妙
  • 第二十六节 玄沙之三句
  • 第二十七节 三句之颂
  • 第二十八节 三机佛性
  • 第二十九节 达磨之偈
  • 第三十节 肇法师之偈
  • 第三十一节 曹溪竖拂子
  • 第三十二节 三种病人
  • 第二十六章 投子大同、大随法真、三圣慧然、兴化存奖
  • 第一节 投子大同与罗汉供养之嚆矢
  • 第二节 投子斩钉截铁之句
  • 第三节 大随法真
  • 第四节 法真之法系
  • 第五节 大随之住山
  • 第六节 蜀王王衍之皈依
  • 第七节 大随活用《华严》
  • 第八节 大随之彻底思想
  • 第九节 个是古佛
  • 第十节 三圣慧然
  • 第十一节 雪峰与三圣
  • 第十二节 兴化存奖
  • 第十三节 庄宗帝之皈依
  • 第十四节 庄宗帝之参禅
  • 第十五节 当时关于嗣法之风习
  • 第二十七章 长庆慧棱、鼓山神晏、镜清道怤
  • 第一节 长庆慧棱
  • 第二节 长庆之住山
  • 第三节 王氏夫人之皈依
  • 第四节 镜清道怤
  • 第五节 道怤之住山与吴越王之归佛
  • 第六节 镜清之语句
  • 第七节 鼓山之神晏
  • 第八节 闽王之崇信
  • 第九节 惠宗之崇信
  • 第十节 鼓山之玄要
  • 第十一节 鼓山之玄风
  • 第十二节 鼓山之法系
  • 第二十八章 云门文偃与罗汉桂琛
  • 第一节 云门文偃
  • 第二节 云门与雪峰
  • 第三节 人天眼目
  • 第四节 广主者刘龑也
  • 第五节 云门与香林明教
  • 第六节 云门之门庭
  • 第七节 云门之泯绝无寄
  • 第八节 云门之格外玄机
  • 第九节 两般二种之病
  • 第十节 云门之一字禅
  • 第十一节 顾鉴咦
  • 第十二节 云门之三句出于德山缘密
  • 第十三节 三句外之诸句
  • 第十四节 看话禅
  • 第十五节 罗汉斋
  • 第十六节 罗汉之桂琛
  • 第十七节 王诚之崇信
  • 第十八节 桂琛之心要
  • 第二十九章 法眼文益之禅风
  • 第一节 法眼文益
  • 第二节 桂琛与文益
  • 第三节 李昪之崇信
  • 第四节 法眼禅教之融合
  • 第五节 法眼之活用《华严》
  • 第六节 法眼《参同契注》
  • 第七节 法眼之啐啄同时
  • 第八节 《宗门十规论》
  • 第九节 五代之看话禅
  • 第十节 当时嗣法之风习
  • 第三十章 风穴延沼与天台德韶
  • 第一节 风穴延沼
  • 第二节 风穴之法系
  • 第三节 《广灯录》之说
  • 第四节 风穴之语要
  • 第五节 风穴之心印
  • 第六节 风穴之用处
  • 第七节 天台德韶
  • 第八节 忠懿王之问法
  • 第九节 天台教之复兴
  • 第十节 天台平实之语要
  • 第十一节 曹溪之真风再起
  • 第三十一章 王侯之归崇与禅门之兴隆
  • 第一节 南唐王李昪
  • 第二节 李璟
  • 第三节 楚王马殷
  • 第四节 吴越王钱镠
  • 第五节 吴越王钱佐
  • 第六节 忠懿王钱俶
  • 第七节 闽王王审知
  • 第八节 王延钧
  • 第九节 南汉王刘龑
  • 第十节 文穆王与忠献王
  • 第十一节 法眼门下与诸王
  • 第四编 禅道烂熟时代(前期)
  • 概 说
  • 第一章 赵宋之勃兴与诸宗之恢复
  • 第一节 宋太祖之佛缘
  • 第二节 造寺度僧
  • 第三节 佛教之保护
  • 第四节 太祖之信仰
  • 第五节 太宗之译经
  • 第六节 太宗之禅机
  • 第二章 永明延寿之宗风及其杂行
  • 第一节 永明延寿
  • 第二节 永明之一百零八件之日课
  • 第三节 念佛之流行
  • 第四节 禅师之净业
  • 第五节 《万善同归集》
  • 第六节 所谓圆修之十义
  • 第七节 永明之折衷综合主义
  • 第八节 祖佛同诠与禅教一致
  • 第九节 大乘诸经皆说一心
  • 第十节 会相归性
  • 第十一节 永明之华严禅
  • 第十二节 列祖之列名及其语句
  • 第十三节 四祖、五祖之语要
  • 第十四节 青原之法语
  • 第十五节 永明之著作
  • 第三章 首山省念之禅与道原之《传灯录》
  • 第一节 首山省念
  • 第二节 首山之住持开法
  • 第三节 首山之门风
  • 第四节 首山之三句与诸著语
  • 第五节 真宗帝之保护佛教
  • 第六节 道原之《传灯录》
  • 第七节 《传灯录》跋文之误谬
  • 第八节 杨亿之参禅
  • 第四章 汾阳善昭之施设与大阳警玄之门庭
  • 第一节 汾阳善昭
  • 第二节 汾阳与首山
  • 第三节 汾阳之住山
  • 第四节 汾阳之末后
  • 第五节 关于汾阳之怪谈
  • 第六节 汾阳之思想
  • 第七节 三诀三句三玄三要
  • 第八节 四转语与四喝
  • 第九节 四宾主与五位
  • 第十节 六相与十智同真
  • 第十一节 十八问
  • 第十二节 汾阳颂古之权舆
  • 第十三节 临济宗之烂熟
  • 第十四节 同安丕
  • 第十五节 同安志
  • 第十六节 梁山观
  • 第十七节 大阳警玄
  • 第十八节 大阳之语要
  • 第十九节 大阳之三句
  • 第二十节 大阳与浮山之关系
  • 第五章 天台教观之复兴与禅者教家之相互交涉
  • 第一节 螺溪义寂
  • 第二节 义通
  • 第三节 四明知礼与山外派之论争
  • 第四节 知礼之徽号与入寂
  • 第五节 遵式
  • 第六节 山外派之晤恩
  • 第七节 孤山智圆
  • 第八节 禅者之教学
  • 第九节 教者之禅学
  • 第六章 雪窦重显之颂古及其流弊
  • 第一节 香林澄远
  • 第二节 智门光祚
  • 第三节 雪窦重显
  • 第四节 重显与智门
  • 第五节 雪窦之开法
  • 第六节 对于雪窦颂古之非难
  • 第七节 雪窦之语要
  • 第八节 雪窦重显之法系
  • 第七章 慈明楚圆与黄龙、杨岐之二派
  • 第一节 仁宗之归佛
  • 第二节 慈明楚圆
  • 第三节 《禅林僧宝传》之误记
  • 第四节 楚圆与杨大年
  • 第五节 慈明与洞山晓聪
  • 第六节 住山
  • 第七节 楚圆之顺世
  • 第八节 楚圆之玄风
  • 第九节 当时之禅弊
  • 第十节 牧童之歌
  • 第十一节 李遵勗之《广灯录》
  • 第十二节 李遵勗之参学
  • 第十三节 李遵勗之末后
  • 第八章 荐福承古之异彩
  • 第一节 荐福承古
  • 第二节 承古与范仲淹
  • 第三节 承古之息心休歇
  • 第四节 宗弊之指摘
  • 第五节 《知见谣》
  • 第六节 承古之嗣法
  • 第七节 嗣法问题
  • 第八节 关于三玄之论议与慧洪之妄评
  • 第九章 琅琊慧觉之门庭
  • 第一节 琅琊慧觉
  • 第二节 琅琊之思想
  • 第三节 琅琊之识见
  • 第四节 范仲淹之玄学
  • 第十章 杨岐、黄龙二派之祖
  • 第一节 杨岐方会
  • 第二节 慈明婆
  • 第三节 杨岐住山
  • 第四节 杨岐之家风
  • 第五节 杨岐之禅
  • 第六节 黄龙慧南
  • 第七节 黄龙与云峰
  • 第八节 黄龙与慈明
  • 第九节 黄龙之嗣法
  • 第十节 黄龙之入狱
  • 第十一节 黄龙之心操
  • 第十二节 为人之法
  • 第十三节 黄龙之三关
  • 第十四节 黄龙之藻思
  • 第十一章 圆通居讷与育王怀琏
  • 第一节 圆通居讷
  • 第二节 居讷之道誉
  • 第三节 居讷与欧阳修
  • 第四节 华严修颙与欧阳修
  • 第五节 程师孟、苏洵、刘述
  • 第六节 居讷之语句
  • 第七节 大觉怀琏
  • 第八节 大觉之才器
  • 第九节 仁宗之参学
  • 第十节 大觉与云居晓舜
  • 第十一节 育王住山
  • 第十二节 大觉之法语
  • 第十三节 道隆与仁宗
  • 第十二章 明教契嵩之修史
  • 第一节 佛日契嵩
  • 第二节 契嵩之《传法正宗记》
  • 第三节 契嵩之道声
  • 第四节 契嵩之思想
  • 第五节 契嵩与李觏
  • 第十三章 浮山法远之《九带》
  • 第一节 浮山法远
  • 第二节 浮山与叶县
  • 第三节 浮山之出世开法
  • 第四节 浮山与欧阳修
  • 第五节 浮山之行业
  • 第六节 浮山之《九带》
  • 第十四章 金山昙颖与天衣义怀
  • 第一节 金山昙颖
  • 第二节 李端愿与昙颖
  • 第三节 王曙、夏竦、李端懿
  • 第四节 昙颖之住持与迁化
  • 第五节 《性辩》
  • 第六节 天衣义怀
  • 第七节 天衣之扬化
  • 第八节 天衣之宗乘
  • 第九节 天衣之净业
  • 第十节 《唯心净土文》
  • 第十一节 天衣为净禅兼修之作俑者
  • 第十二节 杨杰之禅学
  • 第十三节 杨杰之念佛
  • 第十五章 朝臣之参禅
  • 第一节 英宗与神宗之奉佛
  • 第二节 赵之参禅
  • 第三节 富弼之玄学
  • 第四节 许式之参学
  • 第十六章 投子义青与曹洞禅
  • 第一节 投子义青
  • 第二节 浮山与投子
  • 第三节 投子之开法
  • 第四节 投子之锦心襕肠
  • 第五节 大阳、投子之付法与永平门下之传说
  • 第六节 洞上室内之秘传
  • 第七节 批判
  • 第八节 大阳之法嗣
  • 第九节 《洞上金刚杵》与《永平广录》之记事
  • 第十节 确实之投子行状
  • 第十一节 《投子语录》之明证
  • 第十二节 大阳传
  • 第十三节 面山之批议
  • 第十四节 面山之误谬
  • 第十五节 关于大阳年龄面山之错误
  • 第十六节 投子得法在浮山之晚年
  • 第十七节 实行看话之明证
  • 第十七章 圆照宗本与东林常聪
  • 第一节 圆照宗本
  • 第二节 宗本之出世
  • 第三节 宗本与神宗、哲宗两帝
  • 第四节 宗本与高丽之义天
  • 第五节 宗本之感化
  • 第六节 宗本与圆融教
  • 第七节 宗本之念佛
  • 第八节 宗本密修净业
  • 第九节 东林常聪
  • 第十节 常聪之开堂
  • 第十一节 常聪之徽号
  • 第十二节 常聪之思想
  • 第十三节 常聪与苏东坡
  • 第十四节 苏东坡之念佛禅
  • 第十五节 佛印与东坡
  • 第十六节 苏东坡之参学
  • 第十七节 东坡之游戏三昧
  • 第十八节 佛印了元
  • 第十九节 了元之演法与张方平之归佛
  • 第二十节 了元与义天
  • 第二十一节 了元与王韶
  • 第二十二节 苏东坡之了元赞
  • 第二十三节 了元与周茂叔
  • 第二十四节 了元与苏辙
  • 第十八章 净因道臻与智海本逸
  • 第一节 净因道臻
  • 第二节 道臻之思想与力量
  • 第三节 智海本逸
  • 第四节 本逸之《祖堂联芳颂》
  • 第五节 刘经臣之参禅
  • 第十九章 长芦法秀与芙蓉道楷
  • 第一节 长芦法秀
  • 第二节 法秀之遍参
  • 第三节 长芦之住山
  • 第四节 法秀之思想
  • 第五节 法秀与李龙眠
  • 第六节 法秀之机语及其净业
  • 第七节 佛国惟白之《续灯录》
  • 第八节 二禅八律
  • 第九节 芙蓉道楷
  • 第十节 道楷之玄风
  • 第十一节 道楷之高风清节
  • 第十二节 道楷之词藻
  • 第十三节 《祇园正仪》
  • 第十四节 道楷与高世则、杨杰、韩琦
  • 第二十章 晦堂祖心、真净克文、兜率从悦
  • 第一节 晦堂祖心
  • 第二节 祖心之好学与接人之方便
  • 第三节 晦堂之号
  • 第四节 示谢景温法语
  • 第五节 祖心之闲雅
  • 第六节 祖心与黄庭坚
  • 第七节 祖心平实明确之语
  • 第八节 黄庭坚略传
  • 第九节 黄庭坚之参禅
  • 第十节 黄庭坚之《临济宗旨论》
  • 第十一节 真净克文
  • 第十二节 克文与黄龙慧南
  • 第十三节 克文之住山与王安石
  • 第十四节 克文之言行
  • 第十五节 克文与朱世英
  • 第十六节 克文之思想
  • 第十七节 兜率从悦
  • 第十八节 兜率之开堂与兜率之三关
  • 第十九节 张商英
  • 第二十节 张商英之参学
  • 第二十一节 张商英与圆悟克勤
  • 第二十二节 张商英与大慧宗杲
  • 第二十三节 张商英之末后
  • 第二十一章 赵宋之末路
  • 第一节 徽宗帝
  • 第二节 三圣像之安于僧居
  • 第三节 林灵素之道术与徽宗
  • 第四节 改佛为道
  • 第五节 永道之上表与佛教之恢复
  • 第六节 金人勃兴与宋之灭亡
  • 第二十二章 五祖法演与石门慧洪
  • 第一节 五祖法演
  • 第二节 五祖法演与白云守端
  • 第三节 法演之开堂说法
  • 第四节 法演之用心
  • 第五节 法演之思想
  • 第六节 法嗣书之体段
  • 第七节 石门慧洪
  • 第八节 慧洪之出世及其入狱
  • 第九节 慧洪之荣誉及其配流
  • 第十节 慧洪之再入狱
  • 第十一节 慧洪之释放
  • 第十二节 慧洪之晚年
  • 第十三节 慧洪之性行
  • 第十四节 慧洪之天才
  • 第十五节 慧洪之思想
  • 第十六节 当时之弊习
  • 第十七节 钩章棘句
  • 第十八节 禅林之净土观
  • 第十九节 当时之佛殿
  • 第二十节 陈瓘
  • 第二十一节 陈瓘之《三千有门颂》并参禅
  • 第二十三章 五祖门下之三佛
  • 第一节 圆悟克勤
  • 第二节 圆悟与五祖
  • 第三节 圆悟之开化
  • 第四节 圆悟之对机设化
  • 第五节 张浚
  • 第六节 张浚之参禅
  • 第七节 徐俯
  • 第八节 徐俯与灵源惟清
  • 第九节 李弥逊
  • 第十节 圆悟之思想
  • 第十一节 圆悟之心要
  • 第十二节 圆悟之生死观
  • 第十三节 圆悟之宗旨
  • 第十四节 圆悟之工夫
  • 第十五节 达磨胎息之说
  • 第十六节 看话禅之变化
  • 第十七节 圆悟之《碧岩集》
  • 第十八节 《碧岩集》之杜撰
  • 第十九节 文殊与无著之问答及其伪作之证
  • 第二十节 《广清凉传》之伪托
  • 第二十一节 《五灯会元》之误记
  • 第二十二节 圆悟与宗弊
  • 第二十三节 佛鉴惠懃
  • 第二十四节 佛鉴之出世
  • 第二十五节 佛眼清远
  • 第二十六节 佛眼与五祖
  • 第二十七节 佛眼之操守
  • 第二十八节 冯楫之参禅
  • 第二十九节 冯楫之净业
  • 第三十节 看话之弊与三自省察
  • 第三十一节 佛眼之心要
  • 第三十二节 佛眼坐禅之偈
  • 第二十四章 长芦宗赜与长芦清了之念佛禅
  • 第一节 宋之南迁与灵芝元照之净业
  • 第二节 元照念佛之意义
  • 第三节 《无量寿佛赞》与谤禅之偈
  • 第四节 三圣立像记
  • 第五节 长芦宗赜
  • 第六节 莲华净土念佛社
  • 第七节 《莲华胜会录》
  • 第八节 《念佛防退方便文》与《劝念佛颂》
  • 第九节 禅净关系论
  • 第十节 劝孝文
  • 第十一节 《禅苑清规》与《坐禅仪》
  • 第十二节 念佛念诵文
  • 第十三节 死心悟新
  • 第十四节 死心之开堂
  • 第十五节 死心之警戒
  • 第十六节 参禅法与人生观
  • 第十七节 四转语、三问、劝念佛
  • 第十八节 长芦清了
  • 第十九节 长芦住山
  • 第二十节 《戒杀文》
  • 第二十一节 清了之道誉
  • 第二十二节 清了之思想
  • 第二十三节 末后之用心
  • 第二十四节 《信心铭拈提》
  • 第二十五节 斥大慧辈示正知正见
  • 第二十六节 《净土宗要》
  • 第二十七节 念佛公案
  • 第二十八节 慈受怀深
  • 第二十九节 慈受与佛鉴
  • 第三十节 退步之偈
  • 第三十一节 慈受之思想
  • 第三十二节 慈受之厌世
  • 第三十三节 念弥陀颂
  • 第三十四节 王旦之净业
  • 第三十五节 文彦博之念佛
  • 第三十六节 王日休之往生
  • 第二十五章 宋儒之道学
  • 第一节 周茂叔
  • 第二节 周茂叔之参禅
  • 第三节 《太极图》与陈抟
  • 第四节 陈抟之《易》学
  • 第五节 《太极图》出于河上公说
  • 第六节 《归元直指集》之传说
  • 第七节 《太极图说》
  • 第八节 《通书》
  • 第九节 周茂叔之襟怀
  • 第十节 邵雍
  • 第十一节 邵雍之言行
  • 第十二节 《先天图》
  • 第十三节 邵雍之独断
  • 第十四节 程颢
  • 第十五节 程颢之人物
  • 第十六节 程颢之学风
  • 第十七节 程颢之学与禅
  • 第十八节 程颐
  • 第十九节 洛党、川党
  • 第二十节 程颐之资性
  • 第二十一节 程颐之言行
  • 第二十二节 程颐与灵源
  • 第二十三节 游酢
  • 第二十四节 游酢之参禅
  • 第二十五节 谢良佐
  • 第二十六节 辨儒禅之相违
  • 第二十七节 杨时
  • 第二十八节 杨时之禅
  • 第二十六章 北宋之居士
  • 第一节 郭祥正
  • 第二节 苏辙
  • 第三节 胡安国
  • 第四节 范致虚
  • 第五节 吴居厚
  • 第六节 彭汝霖
  • 第七节 韩驹
  • 第八节 刘安世
  • 第九节 李纲
  • 第五编 禅道烂熟时代(后期)
  • 概 说
  • 第一章 宋室之南迁
  • 第一节 高宗帝
  • 第二节 高宗帝之归佛
  • 第三节 清闲钱
  • 第四节 高宗与佛果克勤
  • 第五节 五山十刹
  • 第二章 天童正觉与大慧宗杲之对立
  • 第一节 天童正觉
  • 第二节 丹霞子淳与长芦清了
  • 第三节 正觉之游化
  • 第四节 天童之住山与金人之侵犯
  • 第五节 正觉之德化
  • 第六节 一代提唱之法门
  • 第七节 默照禅之内容
  • 第八节 正觉之生死观
  • 第九节 宏智《广录》之序
  • 第十节 大慧宗杲
  • 第十一节 参湛堂文准
  • 第十二节 宗杲与圆悟克勤
  • 第十三节 宗杲之说法
  • 第十四节 宗杲之逸格
  • 第十五节 张九成之参学游方
  • 第十六节 张九成与大慧宗杲
  • 第十七节 横浦僧舍之自适
  • 第十八节 九成之救民及其著书
  • 第十九节 张九成之禅
  • 第二十节 克勤、宗杲门下之禅弊
  • 第二十一节 李邴之参学
  • 第二十二节 李光
  • 第二十三节 吕本中
  • 第二十四节 秦国太夫人与诸名士之问法
  • 第二十五节 宗杲之接化手段
  • 第二十六节 宗杲之作略
  • 第二十七节 宗杲与韩驹
  • 第二十八节 看话禅之转变
  • 第二十九节 公案提撕之目的
  • 第三十节 宗杲之唯心观与非唯心观的思想
  • 第三十一节 宗杲之幽灵谈
  • 第三十二节 排击默照禅
  • 第三十三节 正觉之默照禅是达磨之真诀
  • 第三十四节 宗杲之排击与正觉之态度
  • 第三十五节 朱子与大慧书
  • 第三章 孝宗帝与诸山长老
  • 第一节 孝宗帝之归佛
  • 第二节 孝宗帝与若讷
  • 第三节 德光与宝印
  • 第四节 《原道论》并《圆觉经注》
  • 第五节 慧远与圆悟
  • 第六节 慧远与大慧之相见并宗琏之归依
  • 第七节 慧远之道声与示寂
  • 第八节 慧远之家风
  • 第九节 当时之禅风
  • 第十节 僧蜡及嗣书授受之考证
  • 第十一节 曾开
  • 第十二节 知府葛郯与尚书沈介
  • 第十三节 德光之寻师问法
  • 第十四节 德光与大慧
  • 第十五节 德光之风格
  • 第十六节 德光之门风
  • 第十七节 宝印之游化
  • 第十八节 宝印与孝宗帝
  • 第四章 天童如净与万松行秀之真风
  • 第一节 天童如净
  • 第二节 如净宗风之特色只管打坐
  • 第三节 如净之坐禅与接化之悃切
  • 第四节 慕古之宗风
  • 第五节 当时之禅弊与僧风之颓废
  • 第六节 如净之思想
  • 第七节 如净之机用
  • 第八节 如净之独断及排斥五家宗风之要点
  • 第九节 如净之所信与禅院之规矩
  • 第十节 宋为诸教融合之时代
  • 第十一节 面授嗣法之重视及嗣书之多种
  • 第十二节 嗣书形式与洞下嗣书
  • 第十三节 诸佛之嗣法及嗣书之制作
  • 第十四节 如净传
  • 第十五节 万松行秀之风格与著书
  • 第十六节 行秀之教说
  • 第十七节 入寂年代
  • 第十八节 行秀之法系
  • 第十九节 耶律楚材与成吉思汗
  • 第二十节 楚材之参学
  • 第二十一节 楚材之伟功
  • 第二十二节 皇后称制与耶律楚材
  • 第二十三节 李纯甫之《鸣道集说》
  • 第五章 径山师范之三教融合
  • 第一节 无准师范
  • 第二节 师范之省悟
  • 第三节 四明之自适
  • 第四节 径山之建立
  • 第五节 师范之襟度与恶弊
  • 第六节 师范之思想
  • 第七节 歇心之说与学道之病
  • 第六章 南宋俗士之参禅与朱、陆二大儒之学风
  • 第一节 钱端礼
  • 第二节 端礼之参禅
  • 第三节 钱象祖之参禅
  • 第四节 潘良贵
  • 第五节 李浩
  • 第六节 李浩之参禅
  • 第七节 张磁
  • 第八节 张栻
  • 第九节 张栻之禅偈
  • 第十节 朱熹
  • 第十一节 朱子之政治生涯
  • 第十二节 朱子之失意及其著书
  • 第十三节 朱学与禅
  • 第十四节 性善说与静坐
  • 第十五节 朱熹之参学
  • 第十六节 陆九渊
  • 第十七节 陆九渊之学说与禅
  • 第十八节 朱、陆二家之学风
  • 第十九节 引导学者之态度
  • 第二十节 良知说与心即理说
  • 第二十一节 凡圣一同之说
  • 第六编 禅道衰落时代
  • 概 说
  • 第一章 元初佛教与佛、道二教之争
  • 第一节 大元之建国
  • 第二节 僧、道二家之邪正辨析
  • 第三节 世祖帝之信佛
  • 第四节 国师发思八
  • 第五节 刘秉忠
  • 第六节 元代基督教之传播
  • 第七节 印简
  • 第八节 简之大悟
  • 第九节 忽必烈之受戒
  • 第二章 万松门下,并径山妙高
  • 第一节 开觉寺祥迈
  • 第二节 药师院从伦
  • 第三节 资圣寺至温
  • 第四节 径山妙高
  • 第五节 妙高与教者之对论
  • 第三章 雪岩祖钦之道学
  • 第一节 雪岩祖钦
  • 第二节 祖钦之儒释一致说
  • 第三节 彻底之心即理说
  • 第四节 高峰原妙
  • 第五节 龙须之三关语
  • 第六节 原妙之家风
  • 第四章 天目中峰之禅净融合
  • 第一节 历代帝王之外护
  • 第二节 中峰明本
  • 第三节 明本之逸格
  • 第四节 中佳之住庵与著书
  • 第五节 教化与想象
  • 第六节 明本之教说
  • 第七节 明本之厌世观
  • 第八节 明本之识见与善恶之定义
  • 第九节 明本之修行论
  • 第十节 明本之看话禅
  • 第十一节 明本之中心思想
  • 第十二节 明本之念佛
  • 第十三节 当时之祈祷与常用诸经
  • 第十四节 师资付法之紊乱
  • 第十五节 高丽王子王璋
  • 第十六节 脱欢与孟頫
  • 第十七节 孟頫之问法
  • 第十八节 瞿霆发之参禅
  • 第十九节 参学之诸士
  • 第五章 元叟行端
  • 第一节 元叟行端
  • 第二节 行端之道友
  • 第三节 行端之演化
  • 第四节 行端之行持
  • 第五节 年代考证并行端之思想
  • 第六章 天如惟则之阳禅阴净
  • 第一节 历代帝王之奉佛
  • 第二节 笑隐大
  • 第三节 堕落之佛事
  • 第四节 天如惟则之思想
  • 第五节 泛神的佛陀观与绝对心之说
  • 第六节 苦乐之解脱观
  • 第七节 游魂说
  • 第八节 最后之志愿
  • 第九节 念佛于禅者为必要
  • 第十节 一心十界说与禅净合一说
  • 第七章 石屋清珙之清逸
  • 第一节 石屋清珙
  • 第二节 天湖庵山居之歌
  • 第三节 枯淡的清珙
  • 第四节 天湖住庵之年代
  • 第五节 学道之用心
  • 第六节 上堂法语
  • 第七节 山居之诗趣
  • 第八章 楚石梵琦
  • 第一节 楚石梵琦
  • 第二节 堂塔造佛之行业
  • 第三节 辨核鬼神之理
  • 第四节 梵琦之性行与思想
  • 第五节 梵琦之心要与泛神的宇宙观
  • 第六节 教禅一如之说
  • 第七节 当时之宗弊
  • 第八节 梵琦之净土诗
  • 第九章 明初之佛教
  • 第一节 明太祖朱元璋
  • 第二节 太祖之教化治政
  • 第三节 大明之宗教法案
  • 第四节 申明佛教榜册
  • 第五节 僧侣之带妻
  • 第六节 太祖与宋濂
  • 第七节 宋濂之参禅
  • 第八节 宋濂之思想
  • 第九节 天界寺慧昙
  • 第十节 慧昙与太祖
  • 第十一节 慧昙之性行
  • 第十二节 宗泐之逸脱
  • 第十三节 《赞佛乐章》
  • 第十四节 宗泐之晚年
  • 第十五节 宗泐之年代
  • 第十章 恕中无愠之情操
  • 第一节 恕中无愠
  • 第二节 瑞岩之三关
  • 第三节 愠之道誉
  • 第四节 愠之性行
  • 第五节 日本国王
  • 第六节 愠之思想
  • 第七节 愠之迷信
  • 第八节 往生净土之思想
  • 第九节 当时之禅病
  • 第十一章 成祖帝之刻藏
  • 第一节 太宗之即位
  • 第二节 尚师哈立麻
  • 第三节 编纂与刻藏
  • 第四节 道衍之风格
  • 第五节 道衍之军功
  • 第六节 道衍之守节
  • 第七节 斥儒士之破佛
  • 第十二章 呆庵普庄之纯禅
  • 第一节 呆庵普庄
  • 第二节 普庄之德化
  • 第三节 庄之道誉
  • 第四节 《呆庵歌》
  • 第五节 普庄之思想
  • 第六节 了堂唯一与普庄
  • 第七节 普庄之家风
  • 第八节 来复参禅之心要
  • 第九节 来复之禅要
  • 第十节 蜀王与晋王
  • 第十三章 天界道成与曹洞禅
  • 第一节 雪庭福裕
  • 第二节 福裕之法德
  • 第三节 雪轩道成
  • 第四节 道成之道誉
  • 第五节 道成之演化
  • 第六节 入寂与日本使僧之年代
  • 第七节 道成之思想
  • 第十四章 念佛公案之流行
  • 第一节 楚山绍琦
  • 第二节 绍琦之修道
  • 第三节 琦之生死观
  • 第四节 念佛公案禅
  • 第十五章 空谷景隆与毒峰季善之念佛禅
  • 第一节 空谷景隆
  • 第二节 看话之要
  • 第三节 看话之不用与念佛之至要
  • 第四节 《尚直编》
  • 第五节 毒峰季善
  • 第六节 劝学人苦行
  • 第七节 善念佛禅之唱导
  • 第十六章 明初之诸儒
  • 第一节 吴与弼
  • 第二节 英宗帝之眷遇
  • 第三节 与弼之思想
  • 第四节 天命说之妄信
  • 第五节 薛瑄
  • 第六节 薛瑄之廉直
  • 第七节 薛瑄之思想
  • 第十七章 王阳明学派之前茅
  • 第一节 陈献章
  • 第二节 献章之学
  • 第三节 如同禅之静坐
  • 第四节 献章之学说与禅
  • 第五节 胡居仁之性行
  • 第六节 居仁之儒佛观
  • 第七节 诬禅家心性之说
  • 第八节 妄断老释之说
  • 第九节 持敬说与纯善说
  • 第十节 娄 谅
  • 第十一节 谅之学说与谢复之知行合一说
  • 第十八章 王阳明之心学
  • 第一节 王守仁
  • 第二节 守仁之性善说
  • 第三节 良知说
  • 第四节 格物致知与心即理之说
  • 第五节 知行合一说
  • 第六节 静坐与事上磨炼之说
  • 第七节 良知与形骸
  • 第八节 禅学之素养与讲友
  • 第九节 禅学之造诣
  • 第十九章 王门高弟及其末流(第一)
  • 第一节 钱德洪
  • 第二节 道破王学之真髓
  • 第三节 王畿
  • 第四节 畿之良知说
  • 第五节 王畿之学风
  • 第六节 三种之悟入
  • 第七节 调息说与知行合一说
  • 第八节 欧阳德与聂豹
  • 第九节 罗洪与刘文敏
  • 第十节 王时槐
  • 第十一节 万廷言与胡直
  • 第十二节 耿定向与焦竑
  • 第二十章 王门高弟及其末流(第二)
  • 第一节 王艮之学风
  • 第二节 艮门下之禅化
  • 第三节 罗汝芳
  • 第四节 汝芳之学与祖师禅
  • 第五节 周汝登之学风与陶望龄之学说
  • 第二十一章 笑岩德宝等之念佛禅与喇嘛教之流行
  • 第一节 宪宗帝与喇嘛僧
  • 第二节 武宗帝之崇佛
  • 第三节 世宗帝之毁佛
  • 第四节 天琦本瑞
  • 第五节 本瑞之看话禅
  • 第六节 法舟道济
  • 第七节 陆光祖
  • 第八节 道济之思想
  • 第九节 道济之道风
  • 第十节 月泉法聚
  • 第十一节 法聚之风格
  • 第十二节 古音净琴
  • 第十三节 笑岩德宝
  • 第十四节 祖道之衰颓与喇嘛教之影响
  • 第十五节 德宝之净土诗
  • 第二十二章 无明慧经与明末之诸禅师
  • 第一节 穆宗与神宗
  • 第二节 清太祖
  • 第三节 明之灭亡
  • 第四节 寿昌寺慧经
  • 第五节 慧经之道行
  • 第六节 示寂之年代
  • 第七节 慧经之念佛法要
  • 第八节 慧经之思想
  • 第九节 看话工夫与五宗总颂
  • 第十节 云谷法会
  • 第十一节 法会之开化
  • 第十二节 袁黄与诸士之问法
  • 第十三节 袁黄
  • 第十四节 袁黄之治绩
  • 第十五节 印刻藏经之发愿
  • 第十六节 黄诫子文
  • 第二十三章 无异元来与湛然圆澄
  • 第一节 无异元来
  • 第二节 元来之游化
  • 第三节 来之孝养
  • 第四节 来之法德
  • 第五节 来之《宗教通说》
  • 第六节 元来门下之黄端伯
  • 第七节 余大成
  • 第八节 元来之家风
  • 第九节 元来之杂行
  • 第十节 云栖祩宏
  • 第十一节 诸名士之参问
  • 第十二节 祩宏之风格
  • 第十三节 宏之著述
  • 第十四节 宏之思想
  • 第十五节 宏之迷信
  • 第十六节 宏之念佛观
  • 第十七节 念佛之居士
  • 第十八节 湛然圆澄
  • 第十九节 大觉方念与圆澄
  • 第二十节 澄门下之居士
  • 第二十一节 圆澄之法系
  • 第二十二节 一心之法门
  • 第二十三节 澄之念佛观
  • 第二十四节 僧风之败颓
  • 第二十五节 朝鲜人所见闻之僧风
  • 第二十四章 达观真可与憨山德清
  • 第一节 达观真可
  • 第二节 真可之护法
  • 第三节 真可之行持
  • 第四节 真可之守节
  • 第五节 真可之志操
  • 第六节 无嗣法之真可
  • 第七节 门下之居士
  • 第八节 宿业观与性有情无之说
  • 第九节 性情之说
  • 第十节 唯心解脱说与空观
  • 第十一节 真可之思想
  • 第十二节 生物论
  • 第十三节 知行合一说之批判与念佛观
  • 第十四节 真可之观音信仰
  • 第十五节 水斋之流行
  • 第十六节 诸宗调和之礼佛仪式
  • 第十七节 憨山德清
  • 第十八节 妙峰与德清
  • 第十九节 德清之印证
  • 第二十节 德清之修道
  • 第二十一节 五台之无遮会
  • 第二十二节 德清之法难
  • 第二十三节 谪处中之消息
  • 第二十四节 德清之行化与著书
  • 第二十五节 私淑清之儒士
  • 第二十六节 德清之念佛公案
  • 第二十七节 净业之劝奖
  • 第二十八节 念佛之三观具足说
  • 第二十九节 德清之造诣
  • 第三十节 坐禅入定之说与挽回祖道之功绩
  • 第二十五章 鼓山元贤
  • 第一节 鼓山元贤
  • 第二节 著述并示寂
  • 第三节 元贤之风格
  • 第四节 元贤接化之手段
  • 第五节 元贤之三玄三要说
  • 第六节 《宝镜三昧》作者之考证
  • 第七节 元贤之《五位图说》
  • 第八节 儒释一致说与格物论
  • 第九节 元贤之老庄观
  • 第十节 论时代之弊习
  • 第十一节 寺院之穷状
  • 第二十六章 密云圆悟与费隐通容
  • 第一节 密云圆悟
  • 第二节 圆悟之木头禅
  • 第三节 圆悟之思想
  • 第四节 生死观
  • 第五节 大尊贵生
  • 第六节 圆悟父子之诤论
  • 第七节 《五宗原》之宗旨
  • 第八节 法藏之讹谬
  • 第九节 讽刺圆悟
  • 第十节 圆悟之驳论
  • 第十一节 汉月法藏与潭吉弘忍
  • 第十二节 费隐通容
  • 第十三节 通容之思想
  • 第十四节 《五灯严统》之伪谬
  • 第十五节 圆悟父子与天主教
  • 第十六节 通容与通忍之诤论
  • 第十七节 通容与道忞之纷诤
  • 第十八节 通容与玉林通琇及瑞白明雪
  • 第二十七章 清初皇帝与禅匠
  • 第一节 清初之皇帝
  • 第二节 太宗皇太极
  • 第三节 世祖与禅
  • 第四节 木陈道忞
  • 第五节 山晓本晳与旅庵
  • 第六节 玉林通琇
  • 第七节 通琇之思想
  • 第八节溪行森
  • 第二十八章 为霖道霈与白岩净符
  • 第一节 为霖道霈小传
  • 第二节 道霈之思想
  • 第三节 道霈之戒论与祈祷
  • 第四节 道霈之垂问与宗弊
  • 第五节 嗣法问题
  • 第六节 白岩净符
  • 第二十九章 圣祖表章朱学与世宗之喇嘛禅
  • 第一节 圣祖
  • 第二节 圣祖与禅
  • 第三节 世宗之禅学
  • 第四节 世宗与禅僧
  • 第五节 《御选语录》之内容
  • 第六节 世宗之语句
  • 第七节 世宗与密云圆悟父子之诤
  • 第八节 世宗之子弟与鄂尔泰、张廷玉
  • 第三十章 心学之衰颓与禅学思想之没落
  • 第一节 高宗之治世与文武之伟业
  • 第二节 高宗之参禅
  • 第三节 汉学之主唱与顾炎武
  • 第四节 阎若璩与胡渭、毛奇龄
  • 第五节 黄宗羲之创唱史学与王、颜二氏之排斥宋学
  • 第六节 惠栋与戴震之考证学
  • 第七节 汉学之衰亡与禅学之终结
  • 结言
  • 绛云赘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大象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中国优秀出版社,其前身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自1983年成立以来,已出版图书3500余种,发行逾10亿册,有400余种图书获得包括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在内的各类优秀图书奖项,有300余种图书进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