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好读的中国简明文化史,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瞻仰文人的生命格调,探寻中国文化脉络。

内容简介

此书是继《文化苦旅》后,余秋雨教授至为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的重要作品之一。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文脉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笔墨历史
  • 十一
  • 猜测黄帝
  • 感悟神话
  • 发现殷墟
  • 老子和孔子
  • 黑色光亮
  • 稷下学宫
  • 第一诗人
  • 历史母本
  • 那一家
  • 魏晋绝响
  • 田园何处
  • 走向大唐
  • 佛教的事
  • 仰望长安
  • 唐诗几男子
  • 乱麻蕴藏
  • 陌生人
  • 断裂
  • 六百年郁闷
  • 十万进士
  • 大地小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脉既陷,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我理解的所谓 “文脉”,无非是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文脉的兴盛与否取决于社会环境。奇怪的是文脉时而兴衰,时而落魄,余先生的书读完就有一个解释,因为社会环境一直在变,所以附带着文化也在变。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欢乐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个消费欲横流的时代里,人们倾向于读新鲜刺激的网络小说,看明星网红的花边新闻,青少年大多打网游、追流量剧。纵观信息化社会,传统文化都有点被忽视,这是种悲哀。我历史学得不好,惭愧。读这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的感觉。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在品读 “中国文脉” 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我想,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散文集能让我们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出,滤净心胸…… 我就是其中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后生抱拳拱手:文化甘霖,滋养后生;涤荡心胸,以清沐己;承前启后,延续文脉。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永远闪着光。

      7
      2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书是继《文化苦旅》后,余秋雨教授至为重要的作品

      一本好读的中国简明文化史,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瞻仰文人的生命格调,探寻中国文化脉络。此书是继《文化苦旅》后,余秋雨教授至为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的重要作品之一。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 “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读《十万进士》

        文章从 20 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废止说起,呼吁对科举制度要有理性判断。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成为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文章接着谈科举制度的由来。指出科举制度本质上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是一种能够广泛承认、长久有效的官吏选择规范,旨在寻求做官的后天资格。优点是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明确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文章依次讲科举制度对社会心态的冲击。万千学子把人生的成败荣辱全都抵押在科举考试上。揭榜之时,几家欢喜几家愁,金榜题名者超常的热闹风光,“春风得意马蹄疾”;落榜下第者极度的失意惆怅,“人间多少事堪忧”。讲科举制度给知识分子带来心理痼疾。企盼一朝发迹的伺机心理,政治和文化之间的骑墙派,割舍家庭伦理的矫情和自私。讲科举制度弊病的发现和整治。唐朝允许推荐和自荐,宋朝实行 “锁院” 制度,明清着力整治作弊挟带极尽荒唐。讲品质再好的考官也要面临多方面的攻击,处在一种极其脆弱又难于被人信任的困境中。权力网络上的可攻击性,反对请托,官都做不成;座主声誉上的可攻击性,座主和门生的朋党之嫌;文化资格上的可攻击性,学问背后隐藏的陷阱。讲科举考试最终的彻底败落,在于它的考试内容。考试规则越来越严格,考试内容越来越僵硬,催生出了八股文。内容限定、格式限定,求生计变成欺人计。最后讲科举实在累人,考生累、考官累,整个历史都被它搞累。总体看,这篇文章有故事叙述、有典故引用、有理性分析,格调沉郁,基于作者多年的学养,反思而作。十多年后再读,对我而言,经历、感受、思考,约略是长进了些。我在江南贡院参观的时候,对那些楹联、匾额、趣诗很感兴趣。“耕读为本”;“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欲成一代经纶手,须读数本紧要书”;“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等等。感慨于精妙的语言和其负载的内涵。科举考试门槛低,无年龄、身份限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欧阳修称之为 “至公之制”。一旦中举及第,不仅具备做官的资格,还可以提升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捷报传来,道贺者接踵而至,门庭若市,“讨赏门前无别话,今朝小的喝三杯”。一解多年辛苦、委屈、苦闷,恩荣尊崇,光宗耀祖,何其风光!但是这背后还要经历异常激烈、惨烈的竞争,精神和体力的双重考验,成为 “天子门生” 的机会小、概率低。趋之若鹜,只因舍此其谁、无所它用。由于应试备考者长期受儒家经典熏陶,“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 融进血液。即使科场失意,依旧秉持着儒家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立德立言,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历史创造,根植、生长于社会土壤,影响和塑造了历代知识分子,也通过知识分子影响着民众。应运而生,发展中 “随行就市”,由经世致用到无病呻吟。晚清时期,当列强炮火袭来,“西学东渐” 变革的呼声高涨,社会对新式实用人才需求剧增。科举制度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弊端丛生,虽苟延残喘一阵,终也无法抵挡历史洪流,消亡也在情理之中。停废科举意义重大,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新学堂培养了一批清王朝的掘墓人;知识分子被边缘化,军人商人登上舞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随后而来的社会无序、政治混乱、乡村教育没落和文化断裂,也该予以正视。科举考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随文化交流与传播,被近邻效仿、西方借鉴,成为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回顾其产生、发展和兴衰,对当今选拔人才很有借鉴、启示意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高考也好,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也罢,都将面对和经历时间的检验。士农工商,士在首位。我在想,生在古代,自己是否也得经历漫长的读书应试生涯,潦倒穷困亦如、不如范进,还是求下品,农工商?倘若古人见到今人,见到我写的东西,可能会说:照本宣科、雕虫小技,有辱圣贤、有辱斯文。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时代华语国际

        北京时代华语国际传媒股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2月,以图书策划、发行为主业,拥有高端时政、大众学术、经管励志、文学文艺、时尚生活、心理自助、人物传记、少儿等八大版块的综合性产品结构,成为产品结构最完整的民营出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