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介绍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评析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的通俗著作

内容简介

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迄至90年代的西方经济理论。

全书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评析、表达西方经济学艰深的逻辑内涵和丰富的内容,将学术著作与实用教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作者的一次大胆尝试。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言
  • 一、古代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 二、近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16世纪—19世纪60年代)
  •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 四、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潮(20世纪30年代—20世纪90年代)
  • 第一章 新古典综合派
  • 第一节 “凯恩斯革命”及其意义
  • 第二节 “新古典综合”的理论特点
  • 第三节 “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
  • 第四节 宏观经济均衡理论
  • 一、IS曲线——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 二、LM曲线——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 三、ISLM曲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
  • 第五节 经济增长理论
  • 第六节 经济周期理论
  • 一、乘数理论
  • 二、加速数原理
  • 三、乘数加速数原理
  • 第七节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 第八节 经济政策主张
  •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
  • 第一节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
  • 第二节 方法论和理论前提
  • 第三节 价值论与分配论
  • 第四节 经济增长理论
  • 第五节 “停滞膨胀”的理论
  • 第六节 经济政策主张
  •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 第一节 早期新凯恩斯主义
  • 一、凯恩斯与瓦尔拉体系
  • 二、凯恩斯与凯恩斯学派
  • 三、非均衡分析:微观与宏观
  • 第二节 晚期新凯恩斯主义
  • 一、效率工资模型
  • 二、存在“菜单”成本时的粘性价格宏观经济模型
  •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货币学派
  • 第一节 思想渊源和基本观点
  •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 第三节 货币分析的理论模型
  • 第四节 通货膨胀与自然失业率
  • 第五节 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 一、“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 二、“收入指数化”方案
  • 三、实行“浮动汇率制”
  •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理性预期学派
  • 第一节 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
  • 一、静态预期
  • 二、非理性预期,或称外插型预期
  • 三、适应性预期
  • 第二节 不变性命题的分析
  • 第三节 周期性经济波动理论
  • 一、理性预期
  • 二、短暂替代假设
  • 第四节 经济政策主张
  • 第五节 理性预期理论的评价
  •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供给学派
  • 第一节 供给学派产生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
  • 一、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
  • 二、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 第二节 “正统供给学派”的理论模型
  • 一、供给学派的历史使命
  • 二、税收、收益和“拉弗曲线”
  • 三、劳动、资本“楔子”模型
  • 第三节 马丁·费尔德斯坦的供给经济学理论及政策主张
  • 第四节 供给学派的理论实践和简要评价
  • 一、“里根经济学”和“经济复兴计划”
  • 二、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主要内容
  • 三、对供给学派的简要评价
  •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瑞典学派
  • 第一节 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
  • 第二节 宏观动态经济理论
  • 第三节 国际分工
  • 第四节 小国开放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理论
  • 第五节 经济制度理论
  • 第六节 经济政策和经济实践
  • 本章总结
  • 第八章 弗莱堡学派
  • 第一节 弗莱堡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 一、理念模型
  • 二、自由竞争
  • 三、国家的有限干预
  • 第三节 社会市场经济的政策主张
  • 一、维护私有制
  • 二、反对垄断
  • 三、稳定通货
  • 四、公平分配
  • 五、对外贸易自由
  • 第四节 德国政府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政策
  • 第五节 理论与政策的评价
  • 本章总结
  • 第九章 新奥地利学派
  • 第一节 米塞斯的经济思想
  • 一、生平与论著
  • 二、货币与波动
  • 三、经济自由主义
  • 四、共产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 第二节 哈耶克的经济思想
  • 一、生平与论著
  • 二、货币理论:从中性货币到自由货币
  • 三、经济周期理论
  • 四、经济自由主义
  • 第三节 熊彼特的经济思想
  • 一、生平与论著
  • 二、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特征
  • 三、创新与经济周期
  • 四、创新与经济发展
  • 五、资本主义崩溃论
  • 六、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 本章总结
  • 断创造新的结构。这个创造性的毁灭过程,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他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毁灭过程,而过程的基本动源便是创新活动。
  • 第十章 公共选择学派
  • 第一节 经济人假设与公共选择
  •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三种方式
  • 第三节 外部性、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
  • 第四节 政府干预的代价
  • 第五节 民主政府与赤字财政
  • 本章总结
  • 第十一章 新制度经济学派
  •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贡献
  • 第二节 产权学派的理论
  • 一、产权的概念及其结构
  • 二、产权的起源及其功能
  • 三、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科斯定理
  • 四、产权理论的前沿进展
  • 第三节 交易成本理论
  • 一、交易成本概念的提出
  • 二、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理论结构
  • 三、交易成本理论的后续发展
  • 第四节 委托代理的理论
  • 一、信息不对称、逆选择与机制设计
  • 二、信息不对称、道德危机与机制设计
  • 本章总结
  • 第十二章 新经济史学派
  • 第一节 经济学研究中的历史方法
  •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 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三、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
  • 第二节 新经济史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三节 新经济史学的研究方法
  • 一、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结合
  • 二、计量方法与经济史的结合
  • 第四节 新经济史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 三、意识形态理论
  • 第五节 理论与方法评价
  • 本章总结
  • 第十三章 法律经济学派
  • 第一节 法律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学科性质、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一、方法论个人主义
  • 二、激励分析
  • 三、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 第三节 财产、合同和侵权行为的经济理论
  • 一、财产的经济理论
  • 二、合同的经济理论
  • 三、侵权行为的经济理论
  • 第四节 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 一、法律经济学研究领域与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
  • 二、法律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改进问题
  • 本章总结
  • 第十四章 新经济地理学派
  • 第一节 理论渊源与代表人物
  • 一、理论渊源
  • 二、代表人物
  • 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和经济理论
  • 一、“中心外围”模型及其经济思想
  • 二、国际经济模型及其经济思想
  • 三、动态模型及其经济思想
  • 第四节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
  • 本章总结
  • 第十五章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派
  • 第一节 理论渊源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渊源
  • 二、研究方法
  • 三、代表性人物
  • 第二节 微观领域研究
  • 一、个体选择行为
  • 二、行为博弈
  • 三、市场实验
  • 第三节 宏观领域研究
  • 一、储蓄
  • 二、劳动力市场
  • 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 四、货币幻觉
  • 第四节 理论评价与发展趋势
  • 本章总结
  • 第十六章 新制度学派
  • 第一节 新制度学派的由来与形成
  • 第二节 新制度学派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
  • 一、新制度学派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
  • 二、新制度学派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
  • 三、新制度学派经济理论的价值判断标准
  • 第三节 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 一、对企业权力结构的分析
  • 二、二元体系理论
  • 三、“信念的解放”
  • 四、改革二元体系的主张
  • 第四节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联系”理论
  • 一、缪尔达尔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概述
  • 二、“循环积累因果联系”理论
  •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改革主张
  • 第五节 新制度学派的理论评价
  • 本章总结
  • 第十七章 激进经济学派
  • 第一节 激进经济学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 第二节 激进经济学和“正统经济学”的对立
  • 第三节 激进经济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
  • 一、关于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 二、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 三、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 第四节 激进经济学派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观点
  • 第五节 激进经济学派关于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 一、关于不发达的性质问题
  • 二、关于不发达的根源问题
  • 本章总结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