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33千字
字数
2022-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不是耻辱:珍珠港事件后的六个月》是美国知名历史学家约翰·托兰书写美日太平洋海战的经典历史作品,被誉为书写太平洋战争历史的“鼻祖之书”,英文版出版60年来在海外一直有极高评价。
内容简介
全书将视野聚焦于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半年间的残酷攻防战,以日本偷袭珍珠港到美日中途岛海战的半年时间为中心,多角度还原美国扭转太平洋战局的历史真相,详细呈现轴心国日本从战略进攻变为守岛防御的战场转折,并借助一个个将领和士兵的经历,再现了二战中从珍珠港事件到中途岛海战的战局巨变。
叙事流畅 翻译也用心
人心不足蛇吞象。当时的日本就有些被冲昏头脑的感觉。其时美国国内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是以罗斯福总统为首,主张干涉主义的,他们认为只有帮助各个民族国家击败的侵略者,才能保障美国的未来,当然另一派就是不希望美国卷入战争独善其身的孤立主义者。没有料到的是 1940 年 9 月 27 日,日本正式加入了轴心国集团之后,德意日三方承诺,若任何一方受到在当时并未参加欧洲战争的国家的攻击时,另外两方必须帮助。这个宣言像一封隐晦的恐吓信。恐吓的就是美国。结果这封恐吓信的作用,适得其反。使当时处于中间派的人坚定不移的投向了干涉主义的罗斯福阵营。 于是 1941 年的 3 月 11 日罗斯福政府通过了租借法,就是美国可以向同盟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军事资源,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世界的兵工厂。租借法通过三个月后,6 月 22 日希特勒竟然突然入侵了苏联,这一举措是美国那些和平主义者们一夜之间,全部转变成了干涉主义者,甚至比罗斯福总统更加激进。日本政府内部也产生了骚动,有的想根据约定进军西伯利亚,但是东条英机却将矛头指向了东南亚,因为那里是一个但石油、橡胶和锡的宝库。7 月 25 日日本进入了中南半岛。美国当即宣布对日本进行制裁,实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将日本作战的生命线一刀切断。日本这样一个土地不及家里福尼亚州大的小国家,要么就极力的扩张自己的领土,要么就在困顿中沦为二流的国家。日本被卡了脖子,在诸多领域里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当然感到异常的恼火,他们的石油储备越来越少,所以他们的军部主张应该迅速与美国开战。这一切其实早就在谋划之中了。 美国方面其实并非没有一点猜测的,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你往往只是猜中了前头,却总是猜不准结局。斯塔克海军上将虽然已经预计到了日本会发动袭击,但是却猜不出其究竟会袭击哪里。1941 年 12 月 7 日下午 1 点 50 分,美国海军部收到了金梅尔发来的电报:“珍珠港遭空袭,这不是演习。” 这场震惊世界的奇袭突袭,仅仅用了 110 分钟,便瘫痪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日本虽然取得了战役上的胜利。可是它也撩毛了山姆大叔,美国是一座巨大的锅炉,一旦点火其功率没有极限的。日本就是这次的点火人,它成功的惹怒了美国。 日本突袭珍珠港对美国来说可称的上是奇耻大辱,作者在这本书中把所有的细节,所有可能影响战争的关键因素,讲解的特别详细,这次被袭击事件,就是美国一系列的偶然错误,阴差阳错与机缘巧合之下的错失。在计划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山本就决定要将麦克阿瑟的空军力量摧毁殆尽,从而在掌握制空权后,协助并掩护陆军在菲律宾登陆。日本谋划的 “南进” 行动,就是为了夺取东南亚的矿产,比如石油、橡胶。 几乎就是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新加坡也遭到了日军部队的空袭,菲律宾与关岛也遭到了轰炸,香港机场同样遭到了袭击,虽然这里只部署了一些微弱的空中力量。这一天的中午 11:58,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威克岛南面的阴云中一批飞机低空掠行,悄无声息的向他扑了过来。袭击其实没有花费多长时间威克岛上的机场就已经是人间炼狱了。 其实在日本袭击珍珠港的当天上午,美国陆军部第一时间便向菲律宾打去了长途电话。麦克阿瑟说:“不用担心,我这里没问题。” 因为他笃定日本不可能迅速地摧毁珍珠港,他还有充裕的应战准备时间。同时。他认为即使是日军包围了菲律宾,他仍然还有整个太平洋舰队在给他做补给供应保驾护航的嘛。他可以从容应对这场战斗。很可惜,正是觉得 “没有问题”,使他和金梅尔一样,他不知不觉中犯了麻痹轻敌的毛病,完全没意识到,刺中金梅尔的那把利刃同时也向他袭来。他的一系列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成了珍珠港第二,也导致整个菲律宾地区的战役的失败,至此也就有了巴丹死亡行军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事件。 在此也不得不佩服日军的战前战术部署,他们早就拟定好了同时展开攻击,即珍珠港、菲律宾一起打,在并且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将对方击溃。连给对方一个后悔反省的时间都没有。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日军的好机运,袭击珍珠港和袭击克拉克基地的时候,他们的空中战机几乎没有受到一丁点的阻击,很轻松的便完成了他们要达成的战前目标。当时美军基地上不是没有雷达,也不是没有发现敌人的机群,珍珠港的时候是因为美军错误的判断,同时也有,认为不可能会有日军来袭击他们的心理作用,而错失了预警时间,克拉卡基地却完全是一个通讯兵的一场午饭而耽误了接收敌袭信息。结果是菲律宾的美军空军力量一败涂地。当然书中还有轰炸东京,中途岛战役。读这本书是一个非常畅快的阅读感觉。首先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思维十分的缜密,他的叙述不是那种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在叙事中,通常还有真实人物之间的对话记录,和当时各种媒体对事件的相关报道,更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这本书的翻译也十分的流畅,几乎没有那种惯常的翻译腔调,读起来特别的顺畅而有节律,我想翻译者也一定是一位二战历史的爱好者吧。
有说美国🇺🇸一开始就知道日本🇯🇵要偷袭珍珠港
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以自己的惨痛教训告诉世人:大国之间的战争,无论取得多少战术上的胜利,只要战争无法在你的既定条件下结束,都是战略上的失败。而战略上的失败将决定战争的最后结局和历史的走向。战术上的胜利只是政治家脸上短暂的荣光,战略上的胜利却是不显山不露水,可能沉寂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厚积薄发。所以说,日本从偷袭珍珠港开始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如果知道投降后,会被关在类似于奥斯维辛那样的地狱,你会投降吗
提到美军参加二战,你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汇或者画面?我猜想一定有偷袭珍珠港,也一定有中途岛海战。如果看过电影,可能还会想起老电影《虎虎虎》和迈克尔贝指导的那部《珍珠港》。如果你听过袁腾飞老师在精华学校讲课的片段,或者罗胖早期的罗辑思维视频熟悉的话,你甚至能复述出中途岛海战的全过程,对双方对战的将领,进程,理由了如指掌。可也就是这些了吧。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 1941 年 12 月 7 日,而中途岛海战是在 1942 年 6 月 7 日结束的,美军扭转了太平洋战争,进而盟军开始取得胜利。可这中间的六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能很少人知道了吧。因为美军或者说盟军,在这六个月里几乎是被日本压着打,不单被日军夺去了菲律宾和新加坡,而且先后有多股美军和盟军投降,被日军俘虏。而今天我们很少了解这段历史,其实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谁都愿意说过五关,斩六将的事,而败走麦城谁又愿意提起呢。今天我读的这本《不是耻辱,珍珠港事件后的六个月》,就是详细讲述从偷袭珍珠港到中途岛大捷中间这六个月的历史的。作者虽然讲述的是非虚构的内容,但是整个文笔描写下来,无论是美军、盟军还是日军均充满了细节,而且作为一个第三方的中国人,在读这本书时,很少会感受到作者有任何的倾向性。作者是美国作家约翰托兰,普利策奖获得者。让人非常兴奋地是,得到电子书里有他九本著作。我是读完后觉得过瘾,才搜索了作者的名字,才发现,这并不是我读的他的第一本书,去年,针对于朝鲜战争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就有他写的《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我说怎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原来笔法这个东西,你读的多了真的是存在体感的。说回到标题,其实就是在书里读到了关于战俘类似的描写,我才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时的的美军还不是威武之师,一直使用孤立政策的美国,即使二战大了多个年头了,美国议会也一直在反对罗斯福参战的小心思。而偷袭珍珠港,让美国团结了,终于批准了参战。可刚刚进入战争的士兵还没有适应,军队指挥还处于错乱阶段,昏招迭出,互相掣肘。所以,仅仅是六个月的时间,美军前后投降了多轮。这对于出生在新中国的我们来说很那理解啊。自古文死谏武死战就是传统,而早期的老电影无论是打日本鬼子,还是打美国鬼子,认知都是牺牲是光荣的,最好是以堵抢眼、炸碉堡,向我开炮那种方式轰轰烈烈的牺牲。而投降是可扯的。那就是做汉奸。可在二战期间,在各国都签署了日内瓦公约,都加入了红十字协会的前提下,投降意味着可以保存生命,那么作为上级,为了保留住下属的性命,不做无谓的牺牲,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吗?可投降真的就能保存性命吗?受尽侮辱的活着,被别人鄙夷的活着,和在战场上英勇的战死,究竟哪种更好一些呢?我不知道,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以我怯懦的性格,除非发生意外,否则有机会投降时,我猜我也会选择投降。可阅读了这本书里,那些日本畜生虐待战俘,非法处决的种种劣迹后,我又觉得还不如凭着一股血性,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呢。是日军不遵从日内瓦公约公开虐待俘虏吗?最起码早期的日军并不是的。至少他们的长官不是。然而,一纸约定,并不能束缚住每一个人,尤其是已经参加了战争,手握武器,还面对弱者的日本士兵。这里我并不是说每一个日本士兵都是如此,就算是书里也不是一刀切,把他们都写成魔鬼一样。可是,就像老话里说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即使到了现在文明程度了,排队加塞,开车乱闯,攻击交警,不遵守疫情防控,我行我素的不也大有人在吗?那在那个年代,每天都面对着生死战斗,身边的战友一个个死在自己面前时,自己即使犯罪了,也有可能熬不到军事法庭审判那一天的情况下,肆意虐待战俘,滥杀无辜的事,怎么可能控制的了呢?而作为已经放下了武器,只能任人鱼肉的场面,活着不就是遭更多的罪吗?从举枪投降开始,到运送战俘,没有饭吃,没有水喝,还要急行军,时不时挨上几下枪把的毒打,饱受疟疾瘟疫的折磨,坚持到了战俘营,过着更是猪狗不日的生活,而在日本军这里,最后还有可能成为活体实验的牺牲品。就算历经艰险,活着回到祖国,也会因为投降行为而被人唾弃,会长年被人指责,那可不是彼此不见面的网暴,而是身边人的口水,所以,投降了,活下来,就真的好吗?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还不如一咬牙,就冲上去,虽然很可能也是枉死,但最起码不用过投降后的屈辱生活啊。我不知道,我纠结。我只能祈祷,自己的余生,不会有机会遇到这样的选择。灵魂考问一句: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是浙江省唯一以出版文学艺术书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建社17年来,出版各类图书14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