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33千字
字数
2022-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不是耻辱:珍珠港事件后的六个月》是美国知名历史学家约翰·托兰书写美日太平洋海战的经典历史作品,被誉为书写太平洋战争历史的“鼻祖之书”,英文版出版60年来在海外一直有极高评价。
内容简介
全书将视野聚焦于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半年间的残酷攻防战,以日本偷袭珍珠港到美日中途岛海战的半年时间为中心,多角度还原美国扭转太平洋战局的历史真相,详细呈现轴心国日本从战略进攻变为守岛防御的战场转折,并借助一个个将领和士兵的经历,再现了二战中从珍珠港事件到中途岛海战的战局巨变。
叙事流畅 翻译也用心
人心不足蛇吞象。当时的日本就有些被冲昏头脑的感觉。其时美国国内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是以罗斯福总统为首,主张干涉主义的,他们认为只有帮助各个民族国家击败的侵略者,才能保障美国的未来,当然另一派就是不希望美国卷入战争独善其身的孤立主义者。没有料到的是 1940 年 9 月 27 日,日本正式加入了轴心国集团之后,德意日三方承诺,若任何一方受到在当时并未参加欧洲战争的国家的攻击时,另外两方必须帮助。这个宣言像一封隐晦的恐吓信。恐吓的就是美国。结果这封恐吓信的作用,适得其反。使当时处于中间派的人坚定不移的投向了干涉主义的罗斯福阵营。 于是 1941 年的 3 月 11 日罗斯福政府通过了租借法,就是美国可以向同盟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军事资源,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世界的兵工厂。租借法通过三个月后,6 月 22 日希特勒竟然突然入侵了苏联,这一举措是美国那些和平主义者们一夜之间,全部转变成了干涉主义者,甚至比罗斯福总统更加激进。日本政府内部也产生了骚动,有的想根据约定进军西伯利亚,但是东条英机却将矛头指向了东南亚,因为那里是一个但石油、橡胶和锡的宝库。7 月 25 日日本进入了中南半岛。美国当即宣布对日本进行制裁,实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将日本作战的生命线一刀切断。日本这样一个土地不及家里福尼亚州大的小国家,要么就极力的扩张自己的领土,要么就在困顿中沦为二流的国家。日本被卡了脖子,在诸多领域里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当然感到异常的恼火,他们的石油储备越来越少,所以他们的军部主张应该迅速与美国开战。这一切其实早就在谋划之中了。 美国方面其实并非没有一点猜测的,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你往往只是猜中了前头,却总是猜不准结局。斯塔克海军上将虽然已经预计到了日本会发动袭击,但是却猜不出其究竟会袭击哪里。1941 年 12 月 7 日下午 1 点 50 分,美国海军部收到了金梅尔发来的电报:“珍珠港遭空袭,这不是演习。” 这场震惊世界的奇袭突袭,仅仅用了 110 分钟,便瘫痪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日本虽然取得了战役上的胜利。可是它也撩毛了山姆大叔,美国是一座巨大的锅炉,一旦点火其功率没有极限的。日本就是这次的点火人,它成功的惹怒了美国。 日本突袭珍珠港对美国来说可称的上是奇耻大辱,作者在这本书中把所有的细节,所有可能影响战争的关键因素,讲解的特别详细,这次被袭击事件,就是美国一系列的偶然错误,阴差阳错与机缘巧合之下的错失。在计划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山本就决定要将麦克阿瑟的空军力量摧毁殆尽,从而在掌握制空权后,协助并掩护陆军在菲律宾登陆。日本谋划的 “南进” 行动,就是为了夺取东南亚的矿产,比如石油、橡胶。 几乎就是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新加坡也遭到了日军部队的空袭,菲律宾与关岛也遭到了轰炸,香港机场同样遭到了袭击,虽然这里只部署了一些微弱的空中力量。这一天的中午 11:58,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威克岛南面的阴云中一批飞机低空掠行,悄无声息的向他扑了过来。袭击其实没有花费多长时间威克岛上的机场就已经是人间炼狱了。 其实在日本袭击珍珠港的当天上午,美国陆军部第一时间便向菲律宾打去了长途电话。麦克阿瑟说:“不用担心,我这里没问题。” 因为他笃定日本不可能迅速地摧毁珍珠港,他还有充裕的应战准备时间。同时。他认为即使是日军包围了菲律宾,他仍然还有整个太平洋舰队在给他做补给供应保驾护航的嘛。他可以从容应对这场战斗。很可惜,正是觉得 “没有问题”,使他和金梅尔一样,他不知不觉中犯了麻痹轻敌的毛病,完全没意识到,刺中金梅尔的那把利刃同时也向他袭来。他的一系列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成了珍珠港第二,也导致整个菲律宾地区的战役的失败,至此也就有了巴丹死亡行军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事件。 在此也不得不佩服日军的战前战术部署,他们早就拟定好了同时展开攻击,即珍珠港、菲律宾一起打,在并且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将对方击溃。连给对方一个后悔反省的时间都没有。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日军的好机运,袭击珍珠港和袭击克拉克基地的时候,他们的空中战机几乎没有受到一丁点的阻击,很轻松的便完成了他们要达成的战前目标。当时美军基地上不是没有雷达,也不是没有发现敌人的机群,珍珠港的时候是因为美军错误的判断,同时也有,认为不可能会有日军来袭击他们的心理作用,而错失了预警时间,克拉卡基地却完全是一个通讯兵的一场午饭而耽误了接收敌袭信息。结果是菲律宾的美军空军力量一败涂地。当然书中还有轰炸东京,中途岛战役。读这本书是一个非常畅快的阅读感觉。首先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思维十分的缜密,他的叙述不是那种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在叙事中,通常还有真实人物之间的对话记录,和当时各种媒体对事件的相关报道,更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这本书的翻译也十分的流畅,几乎没有那种惯常的翻译腔调,读起来特别的顺畅而有节律,我想翻译者也一定是一位二战历史的爱好者吧。
有说美国🇺🇸一开始就知道日本🇯🇵要偷袭珍珠港
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以自己的惨痛教训告诉世人:大国之间的战争,无论取得多少战术上的胜利,只要战争无法在你的既定条件下结束,都是战略上的失败。而战略上的失败将决定战争的最后结局和历史的走向。战术上的胜利只是政治家脸上短暂的荣光,战略上的胜利却是不显山不露水,可能沉寂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厚积薄发。所以说,日本从偷袭珍珠港开始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每日一书:《不是耻辱》。对于过去,我们不可忘却,无从原谅 —— 唯有认清其本质。在血火交织的迷雾中寻找历史的锚点 —— 评《不是耻辱:珍珠港事件后六个月》当南云忠一舰队刺破珍珠港的晨雾,历史在 1941 年 12 月 7 日的黎明被撕开一道血淋淋的裂口。约翰・托兰的《不是耻辱:珍珠港事件后六个月》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了这场改变太平洋战局的关键时期。不同于传统战争史的宏大叙事,作者以微观视角穿透硝烟,在日军长驱直入的铁蹄声与美军节节败退的哀嚎中,编织出一幅交织着人性光辉与战略迷雾的战争浮世绘。 一、历史褶皱中的多维叙事托兰摒弃了简单的胜负叙事,转而构建起立体的历史坐标系。他既展现了日本联合舰队 "机动部队" 在珍珠港实施精密打击的战术奇迹 ——360 架舰载机分波次突袭,仅用两小时就瘫痪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又冷静揭示其战略短视:山本五十六在策划袭击时便预言 "日本终将败于美国的生产力",这种清醒的悲观主义与军方狂热的南进政策形成致命对冲。在菲律宾战场,本间雅晴率领的第 14 军突破阿布坎防线时,日军工兵用竹制担架穿越丛林的细节,与美军麦克阿瑟乘坐 PT 鱼雷艇逃亡的戏剧性场面形成镜像对照。这种叙事张力在 "死亡行军" 章节达到顶峰:7.2 万美菲战俘在烈日下蹒跚前行,日军守卫用刺刀驱赶虚弱的躯体,而混入队伍的平民医生却在暗中收集草药救治伤员。托兰通过战俘营中幸存者多丽丝・林的视角,让读者触摸到历史最细密的针脚 —— 某个瞬间的人性微光,往往比宏观战报更能刺痛心灵。 二、战略迷雾中的决策困境书中对决策层心理的刻画堪称精妙。罗斯福在珍珠港遇袭当天的日记里,"无助" 与 "愤怒" 交替出现的墨迹,折射出国家领袖面对突发灾难的复杂心态。当陆军部长史汀生质问马歇尔为何未能及时预警时,得到的答复是 "破译密码需要时间"—— 这种官僚体系的迟滞,在瓦胡岛雷达站误报日军侦察机为 "友军 B-17" 的事件中暴露无遗。日军方面同样深陷决策悖论。南云忠一在完成第一波攻击后陷入是否发起第二波攻击的犹疑,这个持续 15 分钟的决策真空,让美军三艘航母得以逃出生天。源田实中佐在中途岛海战中力排众议改变攻击目标,这个改变战局的关键抉择,在托兰笔下被还原为赌徒般的冒险:他撕碎作战地图的瞬间,纸屑在旗舰 "赤城号" 的甲板上纷飞如雪。三、战争熔炉中的人性光谱在展现战争残酷性的同时,托兰始终保持着对生命尊严的凝视。巴丹战役中,菲律宾游击队长雷蒙德・鲁特里奇用炸药包炸毁日军登陆艇的壮举,与战俘营里日本士兵偷藏《圣经》的细节,共同构成了战争图景中的复调叙事。当温莱特将军在科雷希多岛隧道签署投降书时,他特意将钢笔别在领口 —— 这个隐秘的姿态,成为军人荣誉最后的倔强。平民视角的介入更显深刻。珍珠港事件中,夏威夷日裔移民被强制迁徙的遭遇,与后方工厂里女工们组装 B-25 轰炸机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托兰记录下某个女工日记中的话:"我们给丈夫缝制军装时,总要多缝几个口袋,这样他们就能多装些子弹回家。" 这种个体叙事消解了历史的宏大叙事,让战争记忆回归到具体可感的生命体验。 四、历史迷雾的穿透与重构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史实,更在于其对历史认知的解构。当中途岛海战的硝烟散去,托兰引导读者思考:日本海军在航母数量占优的情况下为何溃败?答案藏在联合舰队参谋部对 "机动部队" 的过度使用中 —— 从珍珠港到印度洋,这支精锐舰队如同被榨干的柠檬,在连续作战中丧失了战略弹性。而美军通过破译 "JN-25" 密码获得的情报优势,则揭示了现代战争中信息权的重要性。在历史教训的提炼上,托兰展现出战略家的远见。他警示后人:珍珠港事件证明 "技术优势不能替代战略预警",而美军在珊瑚海战役中的损失则说明 "创新战术需要配套的工业支撑"。这些思考穿越时空,在当代大国博弈中依然回响。当合上这部百万字的巨著,太平洋的波涛声仍在耳畔回荡。托兰用文学性的笔触将历史解构成无数个命运交错的瞬间,又在这些碎片中拼凑出完整的战争逻辑。那些在档案馆尘封的电报、战壕里染血的日记、幸存者浑浊的瞳孔,共同构成了理解二十世纪最惨烈冲突的密钥。这部作品证明:真正的历史书写,既要直面血与火的残酷,更要守护人性在至暗时刻迸发的微光。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是浙江省唯一以出版文学艺术书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建社17年来,出版各类图书14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