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重审中国科学思想发展史,深究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隐秘思想渊源。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

作者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作者也考察了宋应星如何获取、评估以及最终如何表述这些知识,同时阐发十七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

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他中国哲人、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并从中得出结论:宋应星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认知方式,让工艺技术知识登临学术与哲学的大雅之堂,成为学术探索中一个获得认可的领域。

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出版说明
  •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 导论
  • 求知“物与事”——在前现代的中国
  • 自然、技艺和求知
  • 第一章 家世与处境——学而优难仕
  • 明王朝与宋应星的家世
  • 童年与教育
  • 驱动力——一介武夫的越位升职
  • 宋应星的写作活动
  • 第二章 立言于乱世——读书人义在难辞
  • 以“气”求知:普遍规则与理性
  • “气”:历史上的思想轨迹以及相关思想家
  • 读书人的角色:规整天、地、人的世界
  • “天”之真与“气”之制
  • 天的权能——征兆与日月食
  • 价值体系:圣王·远古权威·人之角色
  • 技艺中的知识
  • 第三章 国计与官务
  • 匠艺与明代的国家
  • 人的天性与天赋
  • 能力与教育
  • 社会渗透性与商业化社会:商人
  • 风俗与习惯
  • 第四章 妙笔著文章——致知与立言
  • 知识探求的修辞:文本与经验
  • 视图·技术·论点
  • 观察“气”之自然本性:知识建构中的理论与实践
  • “气”转化之复杂性:“气”的合成与构成因素
  • 第五章 变“形”记——造化“形”与“气”
  • 追寻“阴-阳气”的蛛丝马迹:甲烷·盐·风·雨
  • “长”与“消”:木料·尸身·阴阳比例关系
  • “气”理论格局中的瑕疵:灰与尘的概念
  • 第六章 大音有声
  • “声”的机理
  • 人的声音
  • 音量与速率
  • 应与合
  • 结语 退离舞台
  • 余响篇 枯荣身后事
  • 友谊:襄助学术活动
  • 定位:外围者与反对派
  • 尽忠:道德责任
  • 一物相承:《天工开物》的不同版本
  • 中国文人对实用知识的书面记录
  • 致谢
  • 附录1 《天工开物》的不同版本
  • 附录2 宋应星生平年表
  • 参考文献
  •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

    本书认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虽然记录的是工艺技术,但它反映了古代中国文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宋应星把不入流的科技工艺作为载体去揭示社会运行的法则,为衰败的明朝的开出一剂独特的药,工艺从此在古代中国知识世界占据了一个席位。本书的核心内容:为什么学业出色的宋应星没有 “学而优则仕”,而要投身工艺技术的世界呢?宋应星祖上并没有某种手艺流传下来,与工商行业距离很远,那宋应星是怎么完成这部 “技术百科全书” 的呢?宋应星费尽心力完成这样一部作品,其实和陈启新一样都是在给这个时代开药方。只不过,陈启新的药方是重视武将,抵抗外敌;宋应星的药方是重视工艺技术,恢复社会秩序。那宋应星会像陈启新一样获得皇帝的赏识吗?并没有。国家危难之际,政权存活下来更要紧,陈启新的药方是强心剂,可以延续明朝的生命;宋应星的药方过于柔和,不适用于争分夺秒的生死关头。后来,宋应星凭借自己早年获得的举人身份当过几任小官。李自成军包围了他任职的地方,他便弃官回乡。很快,明朝覆灭了。清兵南下,大哥宋应升服毒殉国,宋应星选择隐居起来。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宋应星的去世日期,后人猜测,宋应星应该是在 1666 年辞世的,也就是活到了 80 岁,他完整经历了明朝的衰朽、南明的挣扎和外族政权入主中原。当我们再次看到《天工开物》这部作品,要记得,这不仅是一部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通过这部作品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国家危难怎么办?宋应星的答案是恢复社会秩序。第二个问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被动摇怎么办?宋应星的答案是读书人要把文化和实践结合起来,活用知识管理社会,而匠人商人要各司其职,推动社会的有序运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遗憾的天才

      《工开万物:17 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的作者薛凤是一位德国汉学家,她长期关注古代中国文化、技术与政治的关系。对于宋应星的研究,薛凤教授并没有只从《天工开物》一部作品入手,而是结合了宋应星的其他作品,为我们还原出一个更立体的明代知识分子。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史,揭示文人以书面文字记录工艺技术的目的所在,这一做法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角色及其影响。本书认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虽然记录的是工艺技术,但它反映了古代中国文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宋应星把不入流的科技工艺作为载体去揭示社会运行的法则,为衰败的明朝的开出一剂独特的药,工艺从此在古代中国知识世界占据了一个席位。作者还对宋应星的成果与其他中国哲人、文人著作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并从中得出结论:宋应星对知识与技术的探究方式虽游离于当时知识界的话语主流,却并非中国知识生成传统中的特例,而是与其他学者的著作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这些著作以一种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认知方式,让工艺技术知识登临学术与哲学的大雅之堂,成为学术探索中一个获得认可的领域。全书提供了中国千年学术历史的概观,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担当的角色。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为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输送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宋应星费尽心力完成这样一部作品,其实和陈启新一样都是在给这个时代开药方。只不过,陈启新的药方是重视武将,抵抗外敌;宋应星的药方是重视工艺技术,恢复社会秩序。可是当时明朝已经风雨飘摇,宋应星的药方过于柔和,不适用于争分夺秒的生死关头,宋应星凭借自己早年获得的举人身份当过几任小官。李自成军包围了他任职的地方,他便弃官回乡。很快,明朝覆灭,清兵南下,大哥宋应升服毒殉国,宋应星选择隐居起来。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宋应星的去世日期,后人猜测,宋应星应该是在 1666 年辞世的,也就是活到了 80 岁,他完整经历了明朝的衰朽、南明的挣扎和外族政权入主中原。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