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企业家必读。定位大师合作的落幕之作,22条简单、明晰定律,帮你消除营销过程中的神秘和误区。

内容简介

两位大师联手推出《22条商规》,将定位理论的精要总结为22条简单、明晰的定律,作为两位大师25年合作的落幕之作,此书甫一出版,便受到各国企业家的追捧,长期占踞畅销书榜前列。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中国读者
  • 中文版序
  • 序一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 结语:伟大的观念
  • 序二 定位理论: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成功转型的关键
  • 序三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前言
  • 定律1 领先定律
  • 有些第一无法成功
  • 成为品类代名词
  • 定律2 品类定律
  • 定律3 心智定律
  • 定律4 认知定律
  • 定律5 聚焦定律
  • 光环效应
  • 错误的聚焦
  • 定律6 专有定律
  • 定律7 阶梯定律
  • 定律8 二元定律
  • 定律9 对立定律
  • 定律10 分化定律
  • 定律11 长效定律
  • 定律12 延伸定律
  • 定律13 牺牲定律
  • 定律14 特性定律
  • 定律15 坦诚定律
  • 定律16 唯一定律
  • 定律17 莫测定律
  • 定律18 成功定律
  • 定律19 失败定律
  • 定律20 炒作定律
  • 定律21 趋势定律
  • 定律22 资源定律
  • 忠告
  • 附录A 定位思想应用
  • 附录B 企业家感言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0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市场营销是一场争夺顾客认知的游戏。你需要资金使自己的想法进入潜在顾客的心中,一旦进入,你也还需要资金使自己的想法继续留在顾客的心中。当你有了一个好的创意并认为自己还需要一点市场营销方面的帮助时,你可能会拿起这本书读一读,而本章的目的,就是要给你的这种想法泼一些冷水。就算是世界上最好的想法,如果没有启动资金,它也不会成为现实。发明家、企业家、各种点子的创造者似乎都认为,他们所有的好想法都只需要专业的市场营销的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业者和营销工作者必看

      书中列举了 22 条 “商业定律”,我个人看来,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 “定律”,但确实是在制定品牌营销战略时,不得不注意的问题。这些 “定律” 大多来自于商业实战案例中的总结与提炼,对于正在创业的创业者和从事品牌营销的从业者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参考书目。值得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理论体系,如果是为了总结而总结,那还有意义吗?

        也许是先入为主了,我对今天读的这个系列的书,有些心存疑虑。之所以存在疑虑,是因为我是先读了小马宋老师的《营销笔记》后,才读的特劳特老师的这本《22 条商规》的。而在《营销笔记》那本书中,小马宋老师对 “定位” 理论进行了全面挑战。倒不是说想彻底推翻定位理论,而是因为 “定位” 理论在中国通过十几年的铺陈,已经在企业家和创业者内心根深蒂固,这给以现在做营销方案的小马宋老师的公司,带来了诸多诸多设计障碍和甲方不切实际的预期。所以,小马宋老师才在《营销笔记》这本书里对 “定位” 理论进行了逐条的挑战。注意,我说的是挑战,而不是推翻和反驳。那么,“定位” 理论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呢?是不是不适合现在互联网下的环境了呢?是不是不是一个科学的体系,而是基于幸存者偏差进行的总结呢?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最起码的一点,你得先读过 “定位” 理论这一系列的书吧。在当年这本书刚火的时候,我的主管,还有主管的老板都推荐过这本书。所以无论是《定位》还是《新定位》我其实都读过,可那时的我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愣头小子,就算明白了定位理论也毫无用处,有什么需要我定位的,就算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又能怎样?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现在既有自己个人品牌的课程和带有个人特征的网络频道,也有了一个有一点点影响力的设计公司的运营空间,所以重读《定位》理论的系列丛书,别有一番感悟。今天读的这本《22 条商规》是定位系列书籍的一本,更多的是把定位理论进行更为精炼的总结,可能是先入为主吧,在阅读过程中,我脑中一直会闪出小马宋老师的那些挑战话语,这也促使我在阅读时,尽量保证客观的去看待书里的定论。这使得我有了两种感受:第一,小马宋老师的挑战,似乎并不是很站的住脚,有些内容可能在《定位》这本书说的不够透彻的,后面推出的几本书已经有了改进。所以需要返回到《营销笔记》中,对比着定位理论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分清对错。倒不是说谁有资格去评判对错,而是尽量可以独立思考一下,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有效。第二,我自己对定位理论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是定位理论是否真的有用?因为书里的很多案例都像是事后对幸存者偏差的一个总结。比如,在很多同学的印象中,我就是一个教模型的老师,或者觉得我模型做的还不错。那么,这是我提前预判做的定位吗?并不是啊。当年我单纯想的就是录什么课程受众面最广呢?当然是模型了。模型制作是逻辑性很强的岗位,当你有了灵活思路的加持,修改器是越用越熟练的,而且评判的标准很单一,做出来就是对,做不出来就是错。这和另一个热门岗位渲染不一样,那个是很主观的东西,你渲染的再好,也有可能别人不喜欢,不认同。至于动画、特效、脚本、插件啥的,受众面太小了,你课程做的再精,也没多少人明白,也不会产生太多的学习欲望和销售数据。所以我只是因为模型适合录制课程,才大量的输出模型的教学内容。可我却从来没想过,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模型老师,这只是误打误撞,算是幸存者偏差了。可如果现在我们按照定位理论去设计一下,比如,我把自己定义为软包家具模型专业制作者,或者我把自己定义成古建模型专业制作者,这样的身份,有意义吗?这样的专精定位能给我带来销售吗?腾讯做即时通讯、阿里做电商、百度做搜索、字节跳动做抖音短视频,这些业务究竟是先有了自身定位呢?还是为了活下去,那个能做好先做哪个,然后成为最终赢家后,然后被定位理论选进去作为案例呢?我猜后者更多。我想不清楚,一个理论体系,如果是为了总结而总结,那还有意义吗?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4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