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顾衡推荐,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作品,把秦汉史置于整个东亚视角内进行审视。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先生撰写,主要是对秦汉帝国的历史事实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和简要评论,作者在秦汉史领域功力深厚,著述等身,这部著作因此而成为一部“大家小书”,也是“深入浅出”式的经典。

西嶋定生以其“东亚册封体制”理论受到东亚史学界的极高尊敬,而这部《秦汉帝国》则让读者看到他另外一种史学境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1 秦帝国的崛起
  • 一 大一统国家出现的历史背景
  • 大一统国家突现之疑
  • 封建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 有关郡县制产生的问题
  • 郡县制的内容与特征
  • 氏族制的解体
  • 官僚制的产生与君主权的强化
  • 郡县制的成立
  • 秦王国的发展历程
  • 二 秦王政即位
  • 秦王政的身世及其即位
  • 开凿郑国渠
  •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 嫪之乱
  • 李斯登场与“逐客论”
  • 三 “皇帝”的诞生
  • 统一天下
  • 制定“皇帝”称号
  • “皇帝”语义及其本质
  • 始皇帝的称号
  • 四 始皇帝的功业
  • 后世恶名及原因
  • 封建制的废除与郡县制在全国的实行
  • 收缴民间兵器
  •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 巡幸地方与石刻文
  • 泰山封禅
  • 万里长城
  • 阿房宫与骊山陵
  • 兵马俑坑与铜马车的发现以及睡虎地秦墓(追记)
  • 焚书坑儒
  • 不死仙药
  • 《史记》的记述与始皇帝
  • 2 秦帝国的崩溃与汉帝国的崛起
  • 一 始皇帝之死与二世皇帝即位
  • 始皇帝之死
  • 伪诏的阴谋
  • 秦二世失政
  • 二 农民起义的爆发以及秦帝国的灭亡
  • 陈涉、吴广举兵
  • 各地爆发起义
  • 刘邦举兵
  • 项羽举兵
  • 诛杀李斯一族
  • 秦帝国灭亡
  • 三 楚汉之争
  • 鸿门宴
  • 分封十八王
  • 建立汉政权
  • 楚汉之争
  • 项羽战败
  • 四 汉帝国的建立
  • 刘邦称帝
  • 刘邦与始皇帝之比较
  • 建都长安
  • 高祖刘邦的功臣
  • 分封功臣
  • 立诸侯王
  • 消灭异姓诸侯王
  • 皇权对诸侯王、列侯的统制
  • 五 汉初的国家体制
  • 中央政府的国家统治机构
  • 皇帝的宫廷事务机构
  • 郡县的行政机构
  • 郡国制存在的两大课题
  • 3 汉初的刘氏政权
  • 一 吕后之乱
  • 高祖之死
  • 惠帝与吕后
  • 长安筑城
  • 吕后称制
  • 剿灭吕氏一族
  • 二 文帝即位与民爵制度
  • 文帝即位
  • 赐民以爵
  • 赦令的意义
  • 何谓“赐民爵一级”
  • 何谓“女子百户牛酒”
  • 何谓“五日”
  • 里的秩序形成与民爵制度
  • 爵位的确定与宴饮的席位
  • 皇帝与民爵制度
  • 三 贾谊与晁错
  • 文帝时期的政治
  • 贾谊的安民政策
  • 晁错的农民穷乏论
  • 纳粟授爵政策
  • 诸侯王问题的产生
  • 抑制诸侯王政策
  • 四 吴楚七国之乱
  • 吴王刘濞之势
  • 七国之乱
  • 晁错受刑
  • 吴楚七国败北
  • 平定叛乱后对诸侯国的控制
  • 完成中央集权化
  • 五 匈奴、南越、朝鲜
  • 汉初对外关系
  • 东亚世界与中国文化圈
  • 东亚世界的发端
  • 匈奴帝国的出现
  • 与匈奴的关系
  • 匈奴的强势态度
  • 与南越的关系
  • 南越王的臣礼
  • 与朝鲜的关系
  • 内藩与外藩
  • 4 武帝的外征与内政
  • 一 对匈奴的战争
  • 武帝即位
  • 对匈奴战争
  • 将军卫青出征匈奴
  • 青年将领霍去病驰骋沙场
  • 匈奴撤出北方与对匈奴战争的中断
  • 二 南越、朝鲜的郡县化
  • 南越国的内乱
  • 南越国的灭亡与郡县化
  • 卫氏朝鲜的灭亡与郡县化
  • 外藩的郡县化
  • 三 发现西域之路
  • 张骞首度西行
  • 张骞再度西行
  • 开通西域之路
  • 李广利远征大宛
  • 获汗血马凯旋
  • 四 对匈奴战争的重启
  • 苏武牧羊
  • 李陵投降
  • 苏武与李陵
  • 李广利出征匈奴
  • 李广利投降与李广利之死
  • 五 新财政政策的实施
  • 远征造成的财政困难
  • 桑弘羊登场
  • 盐铁税收的管理权转交于国家财政机构
  • 实施盐铁官营制度
  • 实施均输法与平准法
  • 增设算缗钱
  • 实施告缗令
  • 制定五铢钱
  • 货币政策的成功
  • 六 法家官僚的登场
  • 公孙弘与董仲舒
  • 儒家官僚的命运
  • 酷吏的出现
  • 法家官僚张汤
  • 社会动荡加剧与对酷吏的重用
  • 设置州刺史
  • 七 神仙与巫蛊
  • 神秘主义与合理主义
  • 武帝与神仙
  • 郊祀之始
  • 武帝封禅
  • 巫蛊之乱
  • 武帝之死
  • 5 霍氏政权的建立与崩溃
  • 一 昭帝即位
  • 武帝遗诏
  • 霍光、金日与上官桀
  • 内朝的成立
  • 外朝情势
  • 燕王首度谋反
  • 内朝政策与外朝政策
  • 卫太子归来事件
  • 二 盐铁会议
  • 会议的召集
  • 《盐铁论》及其内容
  • 论争的政治背景
  • 会议结果
  • 三 霍氏政权的确立
  • 内朝势力的分裂
  • 桑弘羊之愤
  • 燕王再度谋反
  • 霍氏政权的建立
  • 霍氏一族的昌盛
  • 眭弘进谏禅让事件
  • 昭帝之死与昌邑王即位
  • 废黜昌邑王事件
  • 废位事件之谜
  • 四 霍氏一族遭诛与宣帝亲政(附匈奴投降)
  • 宣帝即位
  • 霍光之死
  • 霍氏一族遭诛
  • 宣帝亲政
  • 循吏的出现
  • 赵充国的屯田政策与对西域的治理
  • 匈奴投降
  • 6 儒学的国教化与王莽政权的出现
  • 一 儒家官僚跻身政坛与礼制改革
  • 元帝即位与儒家思想
  • 丞相职务的变化
  • 儒家官僚跻身政坛
  • 废除郡国庙
  • 天子七庙制的问题
  • 郊祀制的改革
  • 建造明堂
  • 二 儒家思想与谶纬说
  • 谶纬说的出现
  • 谶纬说与皇帝观
  • 皇帝与天子的职能分离
  • 汉火德说的成立
  • 古典经籍的整理
  • 今文学与古文学
  • 三 外戚王氏势力的抬头与王莽政权的确立
  • 元后与其家族势力的抬头
  • 刘向对于王氏的批判
  • 王莽的出生及其登场
  • 王莽的下野与再任
  • 礼制与学制的改革
  • 王莽篡汉
  • 新王朝的成立
  • 元后的抵制
  • 四 王莽政权的内政改革
  • 王莽政权的历史意义
  • 改革官制
  • 变更官名、地名
  • 改革土地制度
  • 改革货币制度
  • 统制工商业
  • 五 王莽政权的对外政策
  • 更换印绶
  • 匈奴的叛离
  • 讨伐匈奴计划失败与西域诸国的叛离
  • 东方诸国与高句丽的叛离
  • 王莽的儒家世界观与东亚世界
  • 7 东汉王朝的建立
  • 一 赤眉之乱与南阳刘氏举兵
  • 吕母起义
  • 赤眉起义
  • 绿林军起义
  • 南阳刘氏与诸豪族
  • 南阳刘氏举兵
  • 更始帝即位
  • 昆阳之战
  • 二 王莽的末路与更始帝的败亡
  • 王莽末路
  • 赤眉与更始帝的分歧
  • 赤眉军的王朝化
  • 更始帝败亡
  • 赤眉军东归
  • 赤眉军投降
  • 三 光武帝即位与奠都洛阳
  • 刘秀进驻河北及王郎灭亡
  • 刘秀自立与平定河北
  • 刘秀即皇帝位
  • 奠都洛阳
  • 四 平定群雄
  • 平定关中与农民起义集团的终结
  • 斩杀刘扬与平定群雄的开端
  • 平定南方与北方
  • 隗嚣与光武帝
  • 隗嚣政权的灭亡
  • 蜀地的公孙述政权
  • 公孙述政权的灭亡
  • 五 天下统一的完成
  • 解放奴隶
  • 减轻田租与罢废郡兵
  • 调查耕地与户籍
  • 恢复五铢钱
  • 完善政治机构
  • 泰山封禅
  • 8 东汉王朝的发展及其对外关系
  • 一 东汉前期的国内状况
  • 明帝即位
  • 佛教信仰的出现
  • 楚王刘英的疑狱
  • 儒学普及和白虎观会议
  • 东汉时代的谶纬说
  • 礼教主义和选举制度
  • 气节之士与隐逸之士
  • 东汉前半期的文化
  • 二 匈奴与西域的进犯
  • 匈奴的分裂与来降
  • 西域之路的重开
  • 班超的西域之治
  • 甘英出使大秦国
  • 三通三绝
  • 三 羌族叛乱
  • 先零羌叛乱
  • 烧当羌叛乱
  • 移居羌族蜂起
  • 羌族的内郡劫掠与沿边郡治的撤回
  • 对羌反击与财政枯竭
  • 王朝衰微的征兆
  • 四 东亚周边诸民族的动向
  • 交趾叛乱——征侧、征贰姐妹
  • 乌桓与鲜卑
  • 高句丽的发展
  • 朝鲜半岛局势
  • 倭国朝贡
  • 东亚世界的形成与东汉王朝
  • 结语
  • 再刊之际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追补
  • 年表
  • 西汉时代地图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秦汉帝国》.…披上儒家外衣的法家酷吏政治…

    商鞅变法,建立户藉,把大宗族拆分成小家庭(一家有两个成年儿子还不分家的,人头税按五倍交),军功进爵,赏罚分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变法的实质就是对社会进行均质化和简单化的改造,保障税源与囯家动员能力。然秦灭六国,大一统的帝国只传二世,两汉 400 年从初期分封专制双轨,逐渐披上了儒家外衣,仍然是法家酷吏政治…… 皇帝不喜欢分食民脂的贵族。赐爵百姓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贵族特权。分亲疏,别贵贱,当然也就行不通了。礼下庶人之后,刑上大夫也就成了必然。王侯将相也好,平头百姓也好,在皇帝这里都要守一种规矩。推恩令,藩王最终碎分成平民。酎金夺爵,超过一半的列侯就失去了爵位和封邑。大汉皇叔刘备祖上就是在这场风波中失去了贵族身份…… 皇帝也不放心地方豪強地主,更讨厌商人。酷吏河内太守王温舒,一次就抓了一千多个豪强地主,全部公开处以极刑,堪称"土地革命"最早试点,到了王莽新朝,天下连小地主都没有了,农业税也低到三十取一,然而农民没有过上好日子,失地失佃农民大批涌现。没了为农村提供社会资本的地主,加上天祸人祸,渐渐的流民遍地、盗贼横行。商人就更讨厌了,因为他们是天生的皇权秩序破坏者,是富裕但天生逃税的流民…… 皇帝的统治依仗官僚,然而正是这支队伍假借皇帝的名义,运用手上的合法伤害权,勾结豪强奸商,对皇帝的百姓无情抽血,而不用管百姓是否能自我恢复。在皇帝眼里,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税收、劳役与兵源。贵族和豪强地主以及商人是这些资源的争夺者,所以必须铲除。官僚的任务是替皇帝牧民,一方面他们用严酷执行皇命表现忠诚,一方面他们无视皇帝的税源枯竭而私吞自肥…… 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掷地有声,但儒家成为表面上国家正统还要等汉武帝死后多年。所谓 "奉天承运",全称应该叫 "奉天命,承德运"。儒家得到有限的重用,只是因为儒家借鉴了法家之短发挥了自身之长,成功的解释了皇权的合法性。用天命德运、仁义道德包裹的法家酷吏政治从此成为东亚文明的基调。这种制度创新并没有给其后的王朝带来稳定,倒是让制度本身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并深深融合在文明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我们每个人最底层的思维定势里……(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5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秦汉一体

      此书成书很早,当时对中国人来说是开脑洞的写法,后来更深入的书很多,这本书就很开门了,可以当成高中历史的课外延展读物。因为日本人没有我国朝代叙述的束缚,所以把秦和西汉合写,突出的是中华文明如何从封建分封制走向帝国郡县制。从秦国的杀敌授爵到汉文帝的纳粟授爵,国家内部的等级不是根据血缘,而是军功或生产功绩。从秦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收缴武器铸铜人,到汉抑制同姓诸侯,完成中央集权。本书《顾衡好书榜》进行解读,听书也有解读,解读比原著精彩。重点:秦朝灭亡和汉初无法实行直接统治,一是硬实力不足(国土太大),二是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还没有建立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秦通过普遍授爵的方法,赋予百姓政治权利,贵族的特权则被相应消弱。汉朝建立后,也是通过向平民授爵,打破二元结构,完成中央集权。汉朝分三阶段削藩。中央集权自然要统治向下渗透,组织化越强拔掉基层组织者,千年一直延续,底层越来越原子化。汉朝的抑商政策。(看郭建龙的 “帝国财政密码”,“帝国的哲学密码”,剖析更深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承前启后的秦汉帝国

        作者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详细展开秦汉帝国的政权更迭,统治者如何在儒家外衣的遮掩下,推行法家的管理制度,以及如何对内安邦,对外定国。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6条书评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