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3千字
字数
2017-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有何特点,怎样学习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会有哪些收获。
内容简介
讲述文言文是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中必学必考的内容,加之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提倡,文言文在课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文言文因其与现代白话文隔膜已久,学习不易,特别需要名师加以引导,指点门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跟大师学语文”丛书出版说明
- 第一章 何谓文言
- 一 文言与白话有别
- 二 文言难于定义
- (一) 以脱离当时口语为标准有例外
- (二) 以不同于现代语为标准有例外
- (三) 以口语为标准随机应变不妥
- (四) 从时间方面分辨不明确
- 三 如何认定文言
- (一) 要依常识先认定文言
- (二) 战国两汉作品可以充当标本
- (三) 文言有相当严格的词汇句法系统
- (四) 求美的子孙仍是文言
- 四 只见于文只用于文的语言为文言
- (一) 文言与古汉语有别
- (二) 文言一名可用
- 第二章 文言如何形成
- 一 文言形成的条件
- (一) 重要条件是词汇句法系统
- (二) 系统不随时间变
- (三) 系统不随地域变
- 二 文言形成的因素
- (一) 汉字不随口语变
- (二) 文趋精简
- (三) 文的惰性
- (四) 文人笔下学书面语
- (五) 文人为文求典雅
- (六) 文言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越性
- (七) 文言有使人喜爱的力量
- 第三章 文言的特点
- 一 组织方面:字形
- (一) 用字数量多
- (二) 繁体字多
- (三) 异体字多
- (四) 通假字多
- (五) 少数典籍用楷字以外的字体
- 二 字音
- (一) 字音变动快
- (二) 上古音
- (三) 中古音
- (四) 近古音
- (五) 文言的读音问题
- 三 词
- (一) 生僻的词数量大
- (二) 词大多保存古义
- (三) 单音节词多
- (四) 词用法灵活
- (五)有些零件性质的词文言没有
- (六)有不少不用在句末的语气助词
- 四 句
- (一) 形体简短
- (二) 整齐句式多
- (三) 判断句的表示法
- (四) 句中的主谓关系多用偏正形式表示
- (五) 宾语前置的规格
- (六) 状语和补语的位置
- (七) 省略较多
- (八) 容许变格
- 五 篇
- (一) 篇幅较短
- (二) 押韵文体比较多
- (三) 文体种类多
- (四) 写法多有明确规格
- 六 表达方面:押韵
- (一) 押韵及其修辞作用
- (二) 各种形式
- (三) 宽严和难易
- 七 对偶
- (一) 对偶及其修辞作用
- (二) 早期的对偶
- (三) 骈体的对偶
- (四) 律诗的对偶
- (五) 其他方面
- 八 用典
- (一) 文言的典故
- (二) 明用和暗用
- (三) 用典的利弊
- (四) 典故的凝缩
- 第四章 名物种种
- 第五章 费解一斑
- (一) 古代传本有误字。
- (二) 可能是通假,因为罕见,不能确定是通什么,成为费解。
- (三) 说法模棱,难知其确定意义。
- (四) 故作艰涩,过了分,因而成为费解。
- (五) 因行文过简,没有把应该说清楚的内容交代清楚,也会造成费解。
- (六) 为了表达难言的感情或不好直说的思想,有时不得不隐约其辞。
- (七) 由于修辞的要求,或立异以为高,有时偏偏不照语言习惯说,因而成为费解。
- (八) 话说得含糊,或应该详细具体而没有详细具体,因而可通的解释不只一种,甚至很难断定哪—种对,于是因有歧义而成为费解。
- (九) 记事文中的对话、书札之类,因为是向局内的对方说的,有些情节或事物能意会自然不必言传。这样的对话,到记事作者的笔下,大多经过修补。书札就不然,大多保持原样刻印成书,因而其中有些文字,局外的读者就会因为不知本事而莫明究竟,这也就成为费解。
- (十) 有时候,一段文字,词句明明白白,可是考索其内涵,或者道理上有扞格,或者事实上不可能,总之是事理上不通,也就成为费解。
- 第六章 择善而从
- (一)文字方面
- (二)断句(标点)方面
- (三)解释方面
- 第七章 舍粗取精
- (一)思想感情方面(为简明,只举单篇为例)
- (二)科学性方面
- (三)文字表达方面
- 第八章 冷暖自知
- (一)在阅读中摸索、磨练、积累
- (二)要参考他人的评论,尤其多种评论中的相反意见
- (三)评价的眼光起于感性,却不可长期停留于感性
- 第九章 循序渐进
- (一)由浅而深
- (二)由少而多
- (三)由慢而快
- (四)由借助到自力
- (一)读什么
- (二)怎样读
- (三)常规与灵活
- 第十章 行文借鉴
- (一)避免误用
- (二)吸收优点
- (三)引为教训
- 附录一 工具书举要
- (一)综合的辞书
- (二)专门的辞书
- (三)索引
- (四)年表
- (五)类书
- (六)目录
- (七)政书
- 附录二 古书如何读法
- 附录三 《论语》《孟子》读法
- 总说
- 《论语》编辑者及其年代
- 《论语》之真伪
- 《论语》之内容及其价值
- 读《论语》法
- 《论语》注释书及关系书
- 《孟子》之编纂者及篇数
- 《孟子》之内容及其价值
- 读《孟子》法
- 《孟子》之注释书及关系书
- 附论《大学》《中庸》
- 附论《孝经》
- 附论其他关于孔子之记载书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