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事件看晚期的政局变化。

内容简介

本书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选题视角新颖,在梳理铜瓦厢决口改道事件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从荒政与河政两个层面探讨其与晚清政局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借此探究单次灾荒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于铜瓦厢决口改道事件的把握较为准确,并得出了一些合理的结论。比如:作者认为铜瓦厢决口改道具有双重属性,其既为近代重大灾害事件,又是清初以降备受重视的河务问题,在清代黄河史上具有时间坐标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从“自然之河”走向“政治之河”(代序)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进路与资料说明
  • 第一章 天灾还是人祸:距今最近的黄河大改道
  • 第一节 大河改道
  • 一 铜瓦厢决口之发生
  • 二 黄水流路
  • 三 致灾程度
  • 第二节 “缓堵”对策的出台
  • 一 清廷面临的空前困局
  • 二 道咸以降之河务状况
  • 三 “缓堵”决口为何意?
  • 第三节 救灾举措乏力
  • 一 开捐筹赈
  • 二 截留漕项
  • 三 蠲缓额赋
  • 四 平抑粮价
  • 第四节 决口改道原因探究
  • 一 时人的评论
  • 二 民国以来的研究
  • 三 岂为天灾?
  • 小结
  • 第二章 复故还是走新:一场牵动朝野的持久论争
  • 第一节 清中期的改道论
  • 第二节 咸同战乱时期的新旧河道之争
  • 一 改道之初争论旋起旋消
  • 二 咸丰十年改道论起及相关筹商
  • 三 同治三年改道论自起自消
  • 第三节 “同治中兴”时期的新旧河道之争
  • 一 恢复河运的努力与复故论起
  • 二 侯家林决口后的朝野论争
  • 三 李鸿章的海运思想:左右争论的重要力量
  • 第四节 光绪年间应对河患之策与争论再起
  • 一 分减河之争
  • 二 郑州决口:新旧河道之争的最后事机
  • 小结
  • 第三章 从中央到地方:改道后黄河管理规制的演替
  • 第一节 清前中期黄河管理制度概况
  • 一 制度创置
  • 二 制度膨胀及其弊病
  • 三 体制内外之关系
  • 第二节 咸同战乱时期干河机构的裁撤
  • 一 南河机构的裁撤
  • 二 东河干河机构的裁撤
  • 第三节 同光时期地方性治河规制的设置
  • 一 同治年间围绕新河道责任归属的论争
  • 二 光绪年间的职责推诿及地方性管理机构的设置
  • 第四节 清末黄河管理制度的终结
  • 一 “百日维新”期间河督旋撤旋复
  • 二 庚子事变后黄河管理制度的解体
  • 小结
  • 第四章 民埝与官堤:新河道治理的地方实践
  • 第一节 民埝修筑:基层官绅的治河努力
  • 一 清廷授意下民埝的修建
  • 二 民埝能否担当御水大任的争议
  • 第二节 官修大堤的断续进行:地方督抚担当大任
  • 一 官修大堤屡议屡置
  • 二 新河道上游决口与大堤的断续修建
  • 三 下游大堤“一气呵成”
  • 第三节 地方督抚的废埝努力
  • 一 水患依旧
  • 二 民埝修守官方化
  • 三 废除民埝的尝试及失败
  • 四 李鸿章的“大治办法”
  • 第四节 晚清黄河治理相关因素分析
  • 一 河工经费
  • 二 士绅与治河实践
  • 三 官民关系
  • 小结
  • 第五章 河患与内乱:黄泛区的叛乱及捻军兴亡
  • 第一节 黄泛区叛乱加剧
  • 一 改道前黄泛区叛乱概况
  • 二 改道后黄泛区反叛力量的发展
  • 第二节 皖北捻军趁势发展
  • 一 捻军北进
  • 二 捻土联合
  • 三 清军的防御
  • 第三节 清廷对东路捻军的剿杀
  • 一 僧格林沁的追剿及覆没
  • 二 曾国藩的无效围追
  • 三 李鸿章的围剿与捻军覆亡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