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古印度史诗,个人必藏经典书,带你读懂宗教和神话的隐喻。

内容简介

《薄伽梵歌》为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第六篇中的一部分,为古今印度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梵文字教诗,被誉为印度宗教圣典。今天阅读毗耶娑的《薄伽梵歌》,可以不必拘泥于它的哲学唯心主义和宗教有神论。我们可以将宗教和神话读作隐喻。《薄伽梵歌》是《摩诃婆罗多》的第二十三至第四十章。

目录

  • 版权信息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说明
  • 译者前言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自我合而为一

    每日一书:《薄伽梵歌》。论述关于自我的知识,并回答两个普遍的问题:我是谁?我如何可能在这个二元性的世界里过一种快乐和宁静的生活?人生的终极目的是认识人自己的本质,并与其内在的至上自我合而为一。印度著名作家和神话学家德度塔・帕塔奈克(Devdutt Pattanaik)曾用十八句话概括了《薄伽梵歌》,每句话代表《薄伽梵歌》的每一章。1. 你的世界就是一个知觉。这一知觉建基于你的偏见,由你自身的恐惧所形塑,并被你的无知所推动。2. 你周边的人的世界也是一个知觉。它由偏见、恐惧和无知所创造。3. 智慧是一种能力,它可以领会你的知觉,并感同身受地领会他人的知觉。4. 我,克里希那,领会所有主观的实在,但不作评判,却充满了爱。因此,我是至上存在。5. 至上存在是永恒的,不死的,并在你们之中。正是你的自私自利,阻碍着你认识它。6. 你的实在是有限的,其他人的实在也是有限的。突破你的有限性,并为他人腾出空间 —— 即使他人不能或没有这样做。7. 你要寻求与你的期待相匹配的产出(行动结果),所以你也要寻求控制。一旦失去控制,你就会愤怒、沮丧、不快和恐惧。8. 你逃避行动,因为你不能控制产出(行动结果)。为了掩饰你的无能,你会用高尚的理由为你的逃避寻找借口。9. 所有的产出都由业(karma)控制:业是各种不同的投入(行动)的反应 —— 这些行动并不全是你投入的,且许多行动是你无法控制的。10. 如果这个世界厚待你,你的心意就把它解释为好 / 正常的;而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厚待你,你就认为它是坏 / 不正常的。但是,自然不厚待任何人。11. 那些给你带来快乐的事物有可能造成他人的痛苦;一旦他人报复,你就宣称他们是恶棍,并把自己看作是受害者。12. 许多人宁愿让他人来塑造自己的观点(愚昧之德)。这是产生于惰性的无知。13. 有少数人只根据他们自己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激情之德)。这是产生于恐惧的控制。14. 你能够根据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善良之德)。这是产生于同情的智慧。15. 履职尽责,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投入(行动)上,并接受任何可能的产出(结果),那么,你就是行动瑜伽士。16. 履职尽责,坚信在任何情况下神都会看顾你,那么,你就是虔信瑜伽士。17. 履职尽责,并知晓有许多力量都在发挥作用,且这些力量并不全都处于你的控制之下,那么,你就是智慧瑜伽士。18. 履职尽责,像动物那样不巧取、不豪夺。摆脱你的恐惧,因为人类可以通过观察他者与恐惧和控制作斗争。主克里希那说:我过去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条灵修道路:冥想者的自我知识之道路和其他人的无私行动之道路(业瑜伽)。怀着无欲之心态积极行动直到死亡,比放弃行动和过苦行者生活更强,甚至在成为觉悟者之后也是如此,因为即便是苦行者,也不能逃脱行动的冲动。吠陀传统设计了人生的四个目标 —— 履行人的职责、赚取财富、获取物质和感官享受、解脱。其目的,是为了个人和社会渐次而系统的成长和进步。灵性生活的成功并不在于过早地穿上僧袍并只去维持一个精舍,或者过一种没有首先征服欲望、愤怒、贪婪、傲慢、执着和嫉妒这六个敌人的生活。根据古代经典,帮助他人是一个人所能做的最佳善事。智者会寻求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服务自己,无知者则为了服务自己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互相服务是创造主之原初命令和第一诫命,主克里希那在《薄伽梵歌》中重申了这一诫命。至上者已经赐予我们服务的能力,我们可以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灵性成长。我们生而就应互相服务,即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彼此相爱、互相给予、互相谅解。无私服务是这个时代最容易践行的苦行,经由它,任何人都可以不用躲进深山和丛林中,尽可生活和工作在现代社会中而臻达至上之主。可以把身体比作一辆车,个体灵魂既是其乘客,又是其所有者和享受者,这辆车正在进行一次前往至上之主的居所的灵性之旅。无私服务(业瑜伽)和自我知识(智瑜伽)分别是这辆车的两只轮子,虔信则是车的轮轴;法(正义)是道路,神性品质是里程碑,众经典是驱散无知的黑暗的明灯;感官对象是道路边的青草,对感官对象、某些人和地方的好恶是道路上的两块主要绊脚石;欲望、愤怒、贪婪、骄傲、执着和嫉妒是路边的盗贼,亲朋好友则是在旅途中暂时相遇的同路人。第一,结交圣人和智者;第二,聆听和阅读众经典讲述的有关主的化身及其创造、维系和消解活动的荣耀和故事;第三,通过服务穷人、圣人和社会来服务上主;第四,集体唱颂上主的荣耀;第五,怀着坚定的信仰反复念诵主的名字和曼陀罗;第六,控制六个感官,不执着;第七,在一切地方和一切事物中看见你的人格神;第八,满足,不贪,包容他人的过错;第九,为人单纯,不愤怒,不嫉妒,不憎恨。人最应做的是发展对上主的爱。主罗摩说,一个人必须怀着信仰遵循上述九种方式之任何一种,发展出对上主的爱,并成为虔信者。“唵(AUM)、塔(TAT)、萨(SAT)” 是梵的三个标记。在古时,按照梵天的旨意而创造出婆罗门、吠陀和祭祀。摆脱执着,不以自我为中心,坚毅热情,面对成败镇定自若,这种人被称为善良者。渴望行动的结果,贪婪、暴力、不洁、时喜时悲,这种人被称为激情者。散漫、低俗、顽固、邪恶、歹毒、懒惰、沮丧、拖沓,这种人被称为愚昧者。一个人可以达致所有四个崇高目标。人首先应该通过公正地履行职责而遵循正法(达磨);然后应该去赚取财富和促进经济进步,再用所获的财富来实现所有崇高的物质和精神愿望,最后走向解脱这一人生的唯一最高目标。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有意思。里面包含了古印度对世界的看法和解释的方式,不得不说这些解释和体系的创造非常完整,并且达到了一种成熟的状态。我有这种 “成熟” 的感觉,大体上还是基于一神和多神的对照比较,它并不排斥其他的智慧,而采取了一种无线兼容的方式,由此产生出了独特的东方哲学。值得以后再细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打通任督二脉,之前的那些理解不了的哲学思想,现在融会贯通,前人的智慧不可估量啊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