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过精神分析理论,提出羡慕与嫉妒的革命性概念,且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

内容简介

本书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书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然而,克莱因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引言
  • 序言
  • 第一章 对某些分裂机制[1]的论述(1946)
  • 第二章 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1948)
  • 第三章 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
  • 第四章 移情的起源(1952)
  • 第五章 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1952)
  • 第六章 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1952)
  • 第七章 婴儿行为观察(1952)
  •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
  • 第九章 论认同(1955)
  • 第十章 嫉羡与感恩[1](1957)
  • 第十一章 关于心理机能的发展(1958)
  •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期根源(1959)
  • 后记
  • 第十三章 对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的论述(1960)
  • 第十四章 论心理健康(1960)
  • 第十五章 关于《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
  • 第十六章 关于孤独感(1963)
  • 短论
  • 附录一 注解[3]
  • 附录二 恩斯特·琼斯对梅兰妮·克莱因作品之前版本的介绍
  • 附录三 克莱因生平年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与恨、焦虑与防御

    生与死本能的较量,在克莱因看来,从生命一开始就剧烈的斗争着。焦虑,只是生本能与死本能激烈程度的信号。与众多流派不同,克莱因没有摒弃或批判弗洛伊德的洞察和观点。相反,她承认只是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做深入的探索和工作。我在她的著述中,感受不到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开创性洞见的不屑或鄙夷。相反,克莱因像试图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顺藤摸瓜。以试图论证和寻找更多的发现。她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之争,就是极好的论证。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是不可能分析的,因为儿童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不具备语言官能。因此,分析的依据及来源是不明确的。梅兰尼。克莱因并没有极力与安娜。弗洛伊德过多的口舌之争。而是另辟蹊径,开创性的创造儿童游戏场景,对儿童展开分析与研究。她的理论基础,同样建立在无数案例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她对儿童焦虑的理解,并非空穴来风。一个症状,或者说一个人成为当下的人格特征,他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受到什么样的刺激?如何积累?如何内摄客体?又如何认同外在现实?并把所有这一切所形成的认同,如何投射给现实世界?所有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像谜一样的存在。就好像在告诉我自己,你了解你自己吗?你的真实心灵是什么样子的?很幸运,一些复杂的情感,在以前我根本无能为力去触及,它在我的生命中好像不存在一样。甚至这些复杂的情感,我根本无力去表达。憎恨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憎恨?恐惧、哀伤、罪疚、感恩、嫉妒、恨意以及可能的攻击性或防御等等……。尽管,所有的这些都在不断的触动我的焦虑。但现在至少我以为,只有真正的认识并看见这些焦虑。修复的奇迹才有可能发生。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华文天下

    天津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民营书业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公司策划了大量优秀畅销图书。其中多本图书单品销量超过百万册,在版权引进和国内原创作家的打造上,探索出一整套畅销书运营模式。2009年7月,成功引进盛大文学的战略投资,现名为天津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