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权威教材,德国各大学税收及税法课程必用的经典教科书。

内容简介

本书总共分为四个章节,先后介绍了税收基础理论、税收法律关系、税收程序关系和“收入和收益的税”和“对消费以及法律事务往来”有关的税,体例不同于一般的教科书,不仅涵盖了征税的原则、依据、程序等基础理论,还涉及所得税、增值税、土地购置税、遗产赠与税等各税体系和欧洲税法与国际税收竞争的相关内容。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 前言
  • 摘自第1版的前言
  • 缩略语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历史基础、原则和税收体制
  • 一、当今税法制度的历史背景
  • (一)单一税收体制、复合税收体制和税收公平性要求
  • (二)税收历史的几个阶段
  • 1.实物税、人头税、奢侈品税和消费税
  • 2.所得税
  • 3.消费税
  • 二、征税原则
  • (一)经济原则
  • 1.分配原则
  • 2.塑造原则
  • 3.效率原则
  • (二)法律原则
  • 1.税法的体制支撑原则
  • 2.税法是法律制度的一部分
  • 3.税法是国家分享的制度
  • 4.税法的法律渊源
  • 三、税收体制概况
  • (一)对额外所得征税
  • 1.个人所得税和法人所得税
  • 2.附加税(团结税和教会税)
  • 3.营业税
  • 4.遗产赠与税
  • (二)对财产所有征税
  • 1.财产税
  • 2.土地税
  • (三)对收入和财产使用征税
  • 1.消费税
  • 2.支出税
  • 3.流通税
  • (四)税制改革模式
  • 四、税收构成要件的结构
  • (一)纳税主体
  • (二)征税对象
  • (三)税率
  • 第二节 税收的宪法和欧洲法法律基础
  • 一、财政宪法法律基础
  • (一)税收的定义
  • 1.税收定义的特点
  • 2.与先行给付费用(支付公共事业的费用和保险费)的区分
  • 3.与规费的区分
  • (二)税收立法主权
  • 1.联邦独有的立法权
  • 2.联邦竞争性的立法权
  • 3.联邦州独有的立法权
  • 4.地方对税收章程的制定权
  • (三)税收获得权
  • 1.联邦国家中的支出责任
  • 2.联邦国家的财政平衡
  • (四)税收管理权
  • 1.联邦的管理权限
  • 2.联邦州的管理权限
  • 3.地方的管理权限
  • (五)欧盟内部的财政权分配
  • 二、征税权力的宪法法律限制
  • (一)法制国家的限制
  • 1.税收合法性原则
  • 2.明确性规定
  • 3.追溯禁令
  • (二)基本权利的限制
  • 2.通过其他宪法内容使按支付能力征税原则具体化
  • 3.财产保证
  • (三)调节标准宪法法律上的正当性的特殊问题
  • 1.财政目标标准与调节标准的区分
  • 2.对税收调节标准的立法权限
  • 3.税收调节的基本问题
  • 4.调节标准的税收塑造作用的实际合宪性
  • (四)税收标准化及税款一次性缴纳的规定在等价原则面前的正当性
  • 三、欧洲税法
  • (一)原始法律基础
  • (二)基本自由在成员国税法规范上的效果
  • (三)欧盟内部的税收协调
  • 1.间接税的协调
  • 2.直接税的协调
  • 第二章 一般税收债务法与一般税收程序法
  • 第三节 税收债务法
  • 一、税收债务关系的请求权
  • (一)课税请求权
  • 1.课税请求权的产生
  • 2.到期
  • 3.过期失效
  • 4.税收请求权的转移
  • (二)对税收附带给付的请求权
  • 1.怠报金
  • 2.滞纳金
  • 3.利息
  • 4.强制金
  • 5.费用
  • 7.延迟金
  • (三)责任请求权
  • 1.责任构成要件
  • 2.责任的继受性
  • 3.责任裁决和要求
  • 4.责任事件中的调查顺序
  • (四)税收退还请求权
  • (五)税收退给请求权
  • 二、个别税收法律使用的一般原则
  • (一)资产的归属(《税法通则》第39条)
  • (二)通过违反法律和惯例的行为获得经济支付能力(《税法通则》第40条)
  • (三)无效的但经济上完成的法律行为(《税法通则》第41条)
  • 1.原则
  • 2.家庭成员之间合约的特点
  • (四)税收筹划的滥用(《税法通则》第42条)
  • (五)诚实与信任
  • 三、附加:公益权利
  • (一)公益性社团的免税
  • 1.严格的公共福利导向
  • 2.公益性的税收后果
  • (二)捐赠权
  • 1.对公益性社团的捐赠
  • 2.对政治党派的捐赠
  • 第四节 税收程序法
  • 一、税收行政的处理方式
  • (一)税收行政行为
  • 1.税收行政行为的定义、种类和内容
  • 2.税收行政行为的实现与生效
  • 3.具有瑕疵的税收行政行为
  • 5.税务裁决的更正
  • 6.附录:结构说明
  • (二)合作的行为形式
  • 1.公法协议
  • 2.实际谅解
  • 3.有约束力的陈述
  • 二、征税实行
  • (一)事实调查
  • 1.纳税义务人的登记
  • 2.事实澄清
  • 4.事实澄清的特殊程序
  • (二)税务核定与税基的确认
  • 1.通过税务裁决进行核定
  • 2.无税务裁决的核定
  • 3.对税基的特殊确认
  • 三、征收程序
  • (一)法律条款
  • (二)请求权到期与执行延期
  • 四、法律保护程序
  • (一)庭外法律保护
  • 1.申诉的许可前提
  • 2.中止效果与执行停止
  • 3.税务机关的申诉裁决
  • (二)庭内的法律保护
  • 1.财政法庭起诉的许可前提
  • 2.针对财政法庭判决的法律救济手段
  • 第三章 收入和收益的税
  • 第五节 个人所得税法
  • 一、历史发展概述
  • 二、作为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的收入:概念及基本准则
  • (一)根据《个人所得税法》中第2条第5款的规定需要收税的收入所得
  • 1.有关收入所得的基本概念综述
  • 2.客观的所得税缴纳义务
  • (二)客观的净收入原则(《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第2款)
  • 1.对经营中的损失进行补偿及扣减
  • 2.对客观的净收入原则的打破——禁止扣抵和禁止补偿损失
  • (三)主观的净收入原则——个人所得税法中对私人因素的考虑(《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第4款)
  • (四)需要确定的所得税及税率(《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第6款和第32a条以下)
  • 2.针对夫妻的分割课税
  • 3.特殊税率
  • 4.对某些需按税率缴纳的所得税的免除
  • (五)所得税的估算(《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第7款和第25条)
  • 1.征收形式及核定所得税
  • 三、个人的纳税义务
  • (一)自然人是所得税的主体
  • (二)无限的纳税义务(《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第1款)
  • 1.住所地
  • 2.经常的居住地
  • (三)有限纳税义务(《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第4款)
  • (四)虚拟的无限纳税义务(《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第3款和第1a款)
  • (五)特殊形式:扩大了的无限纳税义务及扩大了的有限纳税义务
  • 四、各种独立的收入种类
  • (一)工商营业的收入所得(《个人所得税法》第15—17条)
  • 1.概述
  • 2.“原”工商行为
  • 3.被虚拟的或转变为工商营业收入的收入
  • (二)自由职业的收入所得(《个人所得税法》第18条)
  • (三)来自农林业的收入所得(《个人所得税法》第13—14a条)
  • (四)来自非自由职业的收入所得(《个人所得税法》第19条)
  • 1.雇员
  • 2.工资
  • 3.必要支出
  • (五)来自资本资产的收入所得(《个人所得税法》第20条)
  • 1.构成《个人所得税法》第20条第1款和第2款意义上单项收入的事实
  • 2.收入所得的计算
  • (六)来自出租及租赁的收入所得(《个人所得税法》第21条)
  • 2.与其他收入种类的区别
  • 3.必要支出
  • (七)其他的收入所得
  • 1.来自重复收入的收入所得(wiederkehrende Bezuege)(《个人所得税法》第22条第1目和第1a目)
  • 2.来自私人出售业务的收入所得(《个人所得税法》第22条第2目和第23目)
  • 3.来自其他行为的收入所得(《个人所得税法》第22条第3目)
  • 五、收入所得的调查
  • (一)概述
  • (二)《个人所得税法》第4条第1款及第5条第1款所规定的收益调查(企业财产比较)
  • 1.通过企业财产比较来调查收益
  • 2.企业财产的调查
  • 1.有计划的折旧,《商法典》第253条第3款第1项和第2项:
  • 2.较低的价值,《商法典》第253条第3款第3项:
  • 3.较高的价值(转账), 《商法典》第253条第5款
  • 1.有计划的折旧扣除,《个人所得税法》第6条第1款第1目第1句和第7条第1款:
  • 2.较低的连续经营价值(连续经营价值折旧), 《个人所得税法》第6条第1款第1目第2句:
  • 3.以较高的连续经营价值强制转账,《个人所得税法》第6条第1款第1目第4句:
  • 3.提取和出资
  • 4.免税收入及禁止扣除的特殊性
  • (三)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4条第3款调查收益
  • 1.总述
  • 2.企业收入
  • 3.企业支出
  • 4.收益调查方法的转换
  • (四)盈余收入的调查
  • 1.总述
  • 2.收入
  • 3.必要支出
  • 1.来自非自由职业的收入所得
  • 2.来自出租和租赁的收入所得
  • 1.对收入所得额度的调查
  • 2.税率的更优性审查:
  • 六、扣除及优惠
  • (一)对私人扣除的概述
  • (二)特殊支出
  • 1.总述
  • 2.无限可扣除的特殊支出
  • 3.有限可扣除的特殊支出
  • 4.总计的特殊支出扣除
  • (三)特殊的负担
  • 1.总述
  • 3.特殊构成要件
  • (四)对子女抚养费的考虑
  • 1.通过免税额/子女补贴考虑子女费用
  • 2.对子女费用的限制性考虑
  • 第六节 企业税法
  • 一、对人合公司征税
  • (一)概要
  • 1.人合公司在税法中的地位
  • 2.合伙经营的意义
  • (二)《个人所得税法》第15条第1款第1项第2目的使用范围
  • 1.合伙经营的存在
  • 2.从工商业行为中获得的收入
  • (三)合伙经营收入的组成部分
  • 3.补充收支平衡表结果
  • 4.合伙经营关系中的资产的转让
  • 二、对股份公司征税
  • (一)概要
  • (二)个人的纳税义务(税收主体)
  • 1.无限纳税义务(《法人所得税法》第1条)
  • (三)计算基础(征税对象)
  • 1.需纳税的收入、收入和收益
  • 5.公司关系引起的程序的限制
  • 6.与特殊支出类似的扣除事实
  • 7.损失扣除
  • (四)税率
  • (五)对分红法人和股东的分配的处理办法
  • 1.对法人征税
  • 2.对股份持有人征税
  • 三、营业税
  • (一)概要
  • 1.实物税
  • 2.等价原则
  • 3.财政宪法;税收收入
  • (二)征税对象
  • 3.纳税人(《营业税法》第5条)
  • (三)营业收益
  • 1.根据《个人所得税法》/《法人所得税法》将盈利作为初始值(《营业税法》第7条)
  • 2.对不符合营业税实物税性质的盈利组成部分进行修正
  • 4.删减(《营业税法》第9条)
  • 5.营业损失(《营业税法》第10a条)
  • (四)营业税核定;程序
  • 1.税收计算基础值(《营业税法》第11条)以及税收计算裁决(《营业税法》第14条)
  • 2.征税率和税收裁决(《营业税法》第16条)
  • 3.拆分(《营业税法》第28条至第34条)
  • 四、《重组税法》概要
  • (一)引言
  • (二)税收后果概述(《重组税法》)
  • 第七节 国际税法
  • 一、对跨国事件征税
  • 二、避免进行双重征税的措施
  • (一)单边措施(税款作价,计算收入时进行扣除)
  • (二)双边措施(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 三、跨国经济活动的形式
  • (一)直接交易
  • (二)经营场所/常设代理人
  • (三)股份公司
  • (四)人合公司
  • 四、收益转移和国家的防御策略
  • 一、结算价格
  • 二、追加征税
  • 三、股东借贷融资
  • 四、迁徙和企业迁移
  • 五、跨国亏损结算
  • 第八节 遗产赠与税法
  • 一、概述
  • (一)2009年1月1日遗产税改革
  • (二)遗产赠与税的特点
  • 二、纳税义务
  • (一)个人纳税义务(《遗产赠与税法》第2条)和纳税义务人(《遗产赠与税法》第20条)
  • (二)实物纳税义务
  • 1.因死亡而获得的收入(《遗产赠与税法》第3条)
  • 2.生前赠与(《遗产赠与税法》第7条)
  • 三、对税金计算基础的说明
  • (一)受益人增加的财产
  • 1.归属财产的价值
  • 2.遗留债务
  • 3.赠与特殊性
  • (二)实质性免税
  • 1.根据《遗产赠与税法》第13条的免税
  • 2.企业财产的免税,《遗产赠与税法》第13a、13b条
  • 3.以居住为目的的出租土地的免税,《遗产赠与税法》第13c条
  • 4.评估及免除体系的总结(情形59)
  • (三)个人免税
  • 1.个人免税金额(《遗产赠与税法》第16条)
  • 2.特殊供养免税金额(《遗产赠与税法》第17条)
  • 四、税金计算
  • (一)纳税等级(《遗产赠与税法》第15条)
  • (二)税率(《遗产赠与税法》第19条)
  • (三)费率限制(《遗产赠与税法》第19a条)
  • (四)兼顾之前的收入(《遗产赠与税法》第14条)
  • (五)同一财产的多重收入(《遗产赠与税法》第27条)
  • 五、税收核定以及征税;所得税折算
  • 第四章 对消费以及法律事务往来征税
  • 第九节 概要
  • 第十节 增值税
  • 一、增值税的发展以及意义
  • (一)从全阶段总增值税到增值税
  • (二)欧洲增值税
  • (三)增值税的运作方式以及法律基础
  • 二、增值税调查
  • (一)税收构成要件
  • 1.税收主体
  • 2.征税对象
  • 3.免税
  • 4.估算基础
  • 5.税率
  • (二)预征税扣除
  • (三)增值税和预征税的时间归属
  • 1.税收产生(《增值税法》第13条)
  • 2.估算基础的变更(《增值税法》第17条)
  • 3.预征税的时间分配
  • 三、税收申报以及估税的程序
  • 第十一节 土地购置税
  • 一、个人纳税义务(《土地购置税法》第13条)
  • 二、实质纳税义务
  • (一)税收对象
  • 1.地产(《土地购置税法》第2条)
  • 2.购置过程
  • (二)免税(《土地购置税法》第3—7条)
  • (三)估算基础以及税率(《土地购置税法》第8条、第9条以及第11条)
  • 三、课税权的产生、期限以及实行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