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首部专栏结集,剖析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面向。

内容简介

对于延续了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最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为何许多人不爱国?在不同的语境中,“民族主义”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又有何差别?中国近代的发展究竟应该以谁为师,而老师为何总是欺负学生?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枢纽?“中学”和“西学”到底谁“化”谁?这个世界有没有一个幸福终点站?

中国的出路有且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从跻身现代国家之林的角度看,“鬼子来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目录

  • 版权信息
  • “鬼子”来了!(代序)
  • 不知有国?
  • 种族平等?
  • 此“启蒙”非彼启蒙
  • 恢复中华?
  • 以日为师
  • 飘不久的黄龙旗
  • 与外国委蛇
  • “你一国,我一国”
  • 爱人还是爱国?
  • 爱乡还是爱国?
  • “国民国家”的流失
  • “恶国家甚于无国家”
  • 四海同胞主义
  • 工人无祖国?
  •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 立国的资格
  • 祁老太爷的无奈
  • 抗战建国
  • 师傅领进门
  • 这个世界谁“化”谁?
  • 我们是谁?
  • 幸福终点站?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是怎么诞生的?

    很多近代发生的奇怪现象,比如漠不关心民族危亡,给洋鬼子带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不爱国,但在当时却是如此普遍。从家国到国家,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得过程。这本书概括出来现代中国诞生过程中的过程以及知识分子的思辨。谈爱国之前,不应该先知道什么是国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这两个字在我们现在人心中的意义跟我们的先人们可未必一样。这本书不是姜文拍的《鬼子来了的》小说版,这里的鬼子其实说的就是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当自由民主等观念进入中国后,对近代中国的冲击,改变。今年读的几本书比如《文明的度量》等其实已经把现在世界的格局,东西方在历史进城中的兴衰计算的很清楚了。然而彼时的国人当然不知道,他们迷茫了,不会了。康有为,梁启超,孙文等等都在探索,跟谁学,怎么样算是中华。我们今天心里的祖国到底是怎么来的,不妨读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关意识形态,只讲理

        比如开篇:“不知有国?” 提出问题:1901 年《论支那人国家思想之弱点》一文说明中国人以往不仅不知有国,而且不知国家为何物。那么,“不知有国” 和 “不知爱国”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分析问题:1)中国历史,在民族国家意识及其制度发展上,存在观念移植且渐进接受的过程。人们与民族国家关系由弱变强的最主要要素是生产力,特别是科技发展和交通发达的程度。生产力亦即科技发展越普及领先,个人与国家关系必然越强,反之必弱。2)此外,还有老生常谈的问题影响人对国家的认同:爱国必自兴民权始。3)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精忠报国者,君臣士而已,广大农民只有纳粮服役的份,谁给农民利益,农民就烧谁的香。4)政治经济的落后也会让族群意识帮派情结凌驾于国家意识之上。结论:不知有国,不知爱国,根源在低下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未能向民权倾斜和转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