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苏珊·桑塔格最著名的文集之一。

内容简介

苏珊·桑塔格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最著名的文集之一,是奠定其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地位的成名作,评论的锋芒遍及欧美先锋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新知识分子”“反对阐释”与以“新感受力”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卷首语
  • 英国版自序
  • 致谢
  • 反对阐释
  • 论风格
  • 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
  • 西蒙娜·韦伊
  • 加缪的《日记》
  • 米歇尔·莱里斯的《男子气概》
  • 作为英雄的人类学家
  • 乔治·卢卡奇的文学批评
  • 萨特的《圣热内》
  • 纳塔丽·萨洛特与小说
  • 尤内斯库
  • 论《代表》
  • 悲剧的消亡
  • 剧场纪事
  • 马拉/萨德/阿尔托
  • 罗贝尔·布勒松电影中的宗教风格
  • 戈达尔的《随心所欲》
  • 对灾难的想象
  • 杰克·史密斯的《淫奴》
  • 雷乃的《慕里埃尔》
  • 关于小说和电影的一则札记
  • 没有内容的虔诚
  • 精神分析与诺曼·O·布朗的《生与死的对抗》
  • 事件剧:一种极端并置的艺术
  • 关于“坎普”的札记
  • 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
  • 后记: 三十年后……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识破艺术鉴赏家的「套路」

    或许我们无法定义艺术,但总喜欢对艺术品评头论足,乃至自以为是。著名艺术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其文集《反对阐释》中批评的正是这种「智性之恶」。不过,要读懂这本小书,首先应明白桑塔格开篇的那句箴言:「世界之隐秘是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之物」。乍一看,她简直是在胡言乱语,但这句话其实是全书提纲挈领的关键所在。


    在美术馆策展人的文章里,甚至是商业画廊「柜姐」的话术中,我们总能听到各式各样的「阐释」(interpretation),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各种「套路」:比如当我们阐释一幅抽象画时,往往会不顾艺术家的创作方法,自顾自地分析起画面色彩与形状之间的象征意义,并给出一个合理的观看视角,又或者套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稀奇古怪的形象,甚至一股脑地将粗长的东西比作阳具,再把浑圆宽厚的东西看成阴道。可事实上,这些阐释根本不是真理,充其量只是一种意见而已,而且还是简化了具体艺术品的可能表达目的的一种意见而已。
    尽管如此,这种「阐释」又总能大行其道,并作为一面隔开艺术品和普通观众,艺术界人士和普通大众的文化屏障,为附庸风雅之人制造了一种观看艺术的「有色眼镜」。举个例子,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铺陈意象的诗句「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其实不只是两种类型意象的组合而已,意象本身的色彩、形状和身份,乃至其作为词汇的音韵和节奏都在这首诗里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桑塔格反对的「阐释」取缔了我们直接观察这六个生动意象的能力,转而以两种意象类型来概括,就好比把这首诗拆得只剩下骨架而已。
    很明显,所谓「世界之隐秘是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之物」指的就是要避免用一套自以为是的理论来粗略地观察艺术品,而忽略作品具体的,难以言说的美感。换言之,我们应发挥自己的直观感受来阅读艺术品,而不应该套艺术专家们列出来的公式。只有做到这一点,那不管是欣赏艺术,还是投资艺术,我们都能更有效地处理艺术品的价值问题,而不至于沦为鹦鹉学舌。
    这就是桑塔格在这本小书里戳穿的艺术鉴赏家们的「套路」,可以说它是名言「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论解答。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我们需要规避的「套路」,我想你能从书里找到不少答案。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