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作品,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的全记录。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逼使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全记录。

来吧,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读者诸君,来看看“我”谈的那场恋爱是怎么回事。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一位不乏米兰·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贴恋人的爱情神经,激活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本书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的全记录。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文字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

目录

  • 版权信息
  • 我的作品在中国
  • 导读 德波顿——一个好读好看的作家
  • 一 爱情宿命论
  • 二 理想化
  • 三 诱惑的潜台词
  • 四 真实
  • 五 灵与肉
  • 六 马克斯主义
  • 七 不和谐的音符
  • 八 爱情与自由
  • 九 美丽
  • 十 爱的表白
  • 十一 她有什么好?
  • 十二 怀疑与信念
  • 十三 亲密
  • 十四 “我”的确认
  • 十五 情感的周期波动
  • 十六 惧怕幸福
  • 十七 挛缩
  • 十八 爱情恐怖主义
  • 十九 超越善与恶
  • 二十 心理宿命论
  • 二十一 自杀
  • 二十二 基督情结
  • 二十三 省略
  • 二十四 爱情的经验
  • 情爱如斯——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情笔记》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代表作。它的体例比较特别,是一本夹叙夹议的哲理小说。阿兰・德波顿给自己的定位是随笔作家。他在书里讲了一个从相遇到分手的爱情故事,串起了他对爱情各个阶段的精微的思考。在他看来,我们往往把爱情想象成命运的安排,这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恐惧不确定的未来;在爱情的初期,恋人用微妙的语言彼此试探,这种看似笨拙的沟通,其实是在向对方传达善意,表示接纳;在爱情中,成熟的恋人懂得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用踏实的努力让伴侣安心,而不成熟的恋人可能会在突然降临的幸福面前怯场,导致关系的破裂;好在时间总会治愈情伤,让人们再次踏上爱情的旅程。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爱情的真相,你敢不敢知道

      关于爱情的思考,我想,每个人都有。


      有人说,三句话就能把关于爱情的终极疑问说透:ta 爱不爱我,ta 有多爱我,ta 会爱我多久。
      多少人试图描写爱情,而这样清醒的描述,阿兰・德波顿可能是其中的翘楚。
      阿兰・德波顿通过一个第一人称的爱情故事,讲述了从偶然的相遇到最后的分开的每个阶段,让人看到一段活生生的恋爱,是他的故事,但也是你们,我们,每个人的爱情故事的缩影。
      他们最开始的相遇,每一个小的阶段的情感变化,每种情绪的变化中的思考与怀疑,延伸出去的对生活的,对人生的,对宿命与未知的一切讨论,都让人觉得 “我就是这样想的啊!”“一语中的!”
      这本书不算是正经的 “小说体”,因为这个主人公所站的视角,太清醒。
      我们能看到正在谈恋爱的两人,还有那个能理性跳出来思考爱情本身这件事的 “我” 本人。
      真正陷入爱情的人,都是 “只缘身在此山中”;唯有离开爱情,才能看到爱情。
      世间有千万种爱情的样子, 而他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像画画一样,给爱情一个模糊的轮廓线条,给爱情一身筋骨。
      青春期里谈的恋爱都跟过家家一样容易,“喜欢” 这种感情好像总是会有,来得凶猛,也去得迅速;也会毫无理由地喜欢上一个人,甚至两人分手后,也想不起来当初为什么会爱这样的人。
      可是谈过越多的恋爱,我越迷失:我们到底寻找的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所谓真爱真的存在吗?如此多失败的恋情,是因为自己不懂得选择还是不知道想要什么?
      这本处处都带着哲学思辨思考的 “非小说” 中,信手捏来的观点与论证,时时让我觉得精妙,也收获许多共鸣。
      主人公 “我” 说:“只有对自我的喜爱占了上风,那么双方都会接受这样一种看法,爱得到回应,不是因为心上人低贱,而是自己原本值得被爱。”
      这是一句结论式的话语,但是如果你看到前面他是如何用小事和观点去辩证地推演出这个总结句,相信你会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认同。我们能看到个中的人性内里,不是我们自己看不到,而是我们常常想不起来是这样的。爱情里的卑微,在这么点破之后,豁然开朗的是对自我的认可。
      而 “我” 是这么认为 “自己是爱她” 的:“在经历了性情方面没完没了,不可调和的差别之后,我终于发现了一个人,她的笑话我无须词典就能懂得;她的观点与我的神奇般的接近,她的爱与恨就是我的爱与恨。和她在一起,我屡次发现自己在说:“太巧了,我正要说 / 想 / 做 / 谈同样的一件事情…… ”
      大概这就是让人觉得自己爱上对方的一个 “凭证” 吧。
      就像是有时候我们会梦见那个白天就在想的人,或者那个瞥过一眼就没有忘掉的人,一点点收集那些自己已经先相信的细枝末节,来告诉自己 “我爱上 ta 了”。人的自我迷恋,真是无可救药。
      而遇到那个相似的人,就是遇见另一个自我的欣喜。
      有一种诡异的论调是: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于是我们以为遇到了一个跟自己相似的人,就以为 ta 可以是那个会了解自己的人,便一点点地在心里生出一些期待,上演顺理成章的 “爱恋”。
      爱情像是一座冰山,在他的望远镜之下,我们能看到冰上,也能看到冰下隐藏的真实面貌。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对自我的了解更透彻,也发现了自我对于情感关系的需求,因此非常希望把它推荐给我们身边那些对爱情有所困惑,和在爱情里迷失的朋友。
      我承认爱情是神秘的,即使在这本书里,爱情被暴露得一览无余,但它依然是我见过的最美好的神秘。
      希望你也能从书中读到自己的美好。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这以后,他本打算在哈佛大学继续进修哲学,拿下博士学位,却中途放弃了。因为到这时候,他已经明白了如何用哲学的方法来思考人生问题,也知道了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作家。德波顿说,他知道自己首先不是诗人,也不是小说家,因为他 “发明” 不了虚构的人物;他也做不来学者,因为不想过墨守成规的生活。他真正要做的是一个随笔作家。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2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