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汉学家孔飞力研究中国海外华人史的全景式著作,继《叫魂》之后又一部中国史学巨著。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读来令人领悟深远。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其重要观点: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从颐指气使的大富豪到埋头养家糊口的升斗小民,“华人”与周边“他者”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

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他者”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是可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的异类?他们究竟是带来新的利益和机会,还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或者简直就是不共戴天的敌人?

漫漫数百年,移民与本地人互为“他者”,彼此之间有理解有依存,但也有竞争有对抗。在本书中,孔教授再度展示了他在《叫魂》中熟练运用的社会心理剖析法,对华人移民置身其中的“他者”条分缕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 第一章 海上扩张与中国移民
  • 近代早期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东南亚地区
  • 移民跳板:一个变化中的社会
  • 家庭生存策略
  • 近代初期中国社会中的迁徙
  • 移民与帝国
  • 意识形态视角
  • 安全视角
  • 实用视角
  • 移民的国家控制
  • 移民的社会结构
  • 方言群生态及其家乡
  • 闽南和福建航海先驱
  • 广东人和珠江三角洲生态
  • 潮州人:航运、贸易和定居
  • 客家人:边缘地带边缘人
  • 海南人:乐观而勇敢的先行者
  • 福州人:20世纪的移民
  • 兴化/福清人:富于进取精神的后来者
  • 温州人:一个新近兴盛起来的移民群体
  • 移民祖籍的灵活应用
  • 生境、通道和生计
  • 行业特性
  • 移民学校
  • 第二章 早期殖民帝国与华人移民群体
  • 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
  • 东南亚移居地
  • 不同的生态环境:殖民模式
  • 马六甲
  • 马尼拉
  • 巴达维亚
  • 在殖民地的恐惧与暴力
  • 殖民利益与华人中间商
  • 早期殖民地社会结构
  • 政治与社会结构
  • 不同的生态环境:未被殖民的君主国
  • 暹罗
  • 越南
  • 日本
  • 不同的生态环境:独立的华人政体
  • 连接家乡的通道
  • 向外移民政策的转折点?
  • 18世纪的商业扩张:中国与英国
  • 英国海峡殖民地
  • 帝国合作者
  • 第三章 帝国主义和大规模移民
  •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 移民条件
  • 奴隶制元素
  • 国家功能
  • 荷属东印度的契约劳工
  • 自愿移民
  • 非自愿移民
  • “苦力贸易”:海上行程
  • 大众移民的规制和立法
  • 航海技术与移民服务
  • 新方向 新地点
  • 北美与澳洲
  • 西印度与秘鲁
  • 太平洋群岛
  • 朝向东南亚的大移民
  • 第四章 大移民时代的社群Ⅰ.东南亚
  • 殖民政策演变与华人的应对
  • 荷属东印度
  • 菲律宾
  • 马来亚
  • 暹罗王国
  • 亲缘群体与文化模板
  • 地缘
  • 亲缘
  • 神缘
  • 兄弟会
  • 大移民时代海外华人社会的结构变化
  • 亲缘群体之间的关系
  • 老华侨与新移民:土生华人和新客华人
  • 殖民统治后期的海外华人资本主义
  • 大移民时代的劳动者
  • 关于中国移民文化的注解
  • 第五章 大移民时代的社群Ⅱ.移民社会的排斥与接纳
  • 19世纪历史上的移民社会
  • 华人在移民社会的生活和劳作
  • 排华运动的源起和影响
  • 身份焦虑
  • 认定华人为“奴隶”的原因
  • 劳工、资本与华人
  • 排华法案的社会影响
  • 排华与规避排华成为一个生意圈
  • 澳洲的排华之路
  • 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谋生
  • 应对排华
  • 朝向一个“白色的澳大利亚”
  • 第六章 革命和“民族救亡”
  • 东亚革命
  • 北京向海外华人示意
  • 中国民族主义及其在海外被接受的情况
  • 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
  • 大移民与华人社会的多元分化
  • 地方领导权和社会结构
  • 海外华人社会的政治激进主义
  • 动员与控制
  • 反对东方犹太主义:早期阶段
  • 日本入侵与华人的“民族救亡”
  • 陈嘉庚与“中国救亡”
  • 华人民族主义的马赛克结构
  • 第七章 后殖民时期东南亚的华人社会
  • 日本侵略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没落
  • 排华主义的根源
  • 排华浪潮与华人之应对
  • 印尼:经济扩张与文化压制
  • 马来西亚:文化多元主义的追求
  • 语言问题
  • 文化传承问题
  • 第八章 新移民
  • 移民社会摒弃种族性的排华法案
  • 毛之后的中国向世界开放门户
  • 集体主义之后:国内的新移民潮
  • 国内和跨国迁移:共同之处?
  • 迁移、商贸及地方政府
  • 向外迁徙:选择和渠道
  • 新移民的特征
  • 非法移民成为一个生意圈
  • 欧洲重构
  • 海外华人社会的转型
  • 族群飞地之经济
  • 新移民社团和移民通道
  • 中国移民政策的再定位
  • 一个“去地域化的民族国家”?
  • 新移民的通道
  • 传统类型的通道
  • 全球性“联谊组织”的出现
  • 边缘飞地:过去和现在
  • 本书引用文献
  • 译后记
  • 一、“安土重迁”的新解读
  • 二、与“他者”的互动
  • 三、“通道-小生境”模式
  • 四、移民边缘性的杠杆作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他者中的华人》。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自身也就从 “边缘” 被顺理成章地融入了中华民族和世界发展的大历史之中。就在哥伦布美洲探险后不久,两个伟大文明中具有创业精神的一些人在东南亚相聚了,并且由此开始了在世界贸易中的联手经营。中国商人参与东南亚商贸历时久远,事实证明,如今他们迈出了被证明是走向近现代世界市场的重要一步,即与欧洲殖民者合作。欧洲人的航线将欧洲、非洲、亚洲和新大陆联为一体,而中国移民则成为由此形成的商贸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朝廷的决定不久就陷入了中华帝国晚期历史的核心悖论:帝国政府越来越专制,社会却越来越复杂、越动荡。虽然统治贵族的独裁不断强化,但商贸势力以及与之并行的人口在空间和社会上的流动,则使社会得以从国家的控制权之下解脱出来。来自海外贸易的压力和禁商令之间展开的博弈即为典型例证。1700 年,中国人口总量恢复到 1.5 亿,此后,在整个 18 世纪,中国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到了 1799 年,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 2.7 亿,在那之后仅过了短短 25 年,中国总人口就突破了 3 亿。到了 19 世纪 50 年代,即大规模向外移民开始之际,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大约 3.8 亿。人均农田面积缩减最严重的是那些位于中国南部和东南部的省份。位于中国南方的福建省早已严重依赖海上贸易和海外移民,其人均农田面积最少:1766 年的数据显示,福建全省人均农田面积仅为 0.3 英亩。而在相邻省份,江苏人均农田面积是 0.5 英亩,广东是 0.8 英亩。关于当代中国国内人口流动的研究,指向的是人们早已熟悉的主题,即亲缘、乡缘纽带构成了 “连锁迁移” 中的 “链条”,具体表现为特定地域形成的特殊移民文化(包括国内流动和跨国流动),特定地区人群内部形成的从生产到营销的特定市场圈,以及生成与维系移民社群内部社会资本的庇护关系。尽管 16、17 世纪沿海地区的安全危机影响了中华帝国几代帝王的边海防政策,但官方仍不得不始终直面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现实,即东南沿海及跨越大洋的海商贸易一直延续不断。康熙于 1684 年击溃郑氏集团后,随即宣布取消海禁,此举正是实用主义视角的体现。康熙力排众议,坚持为民众生计而立即废除海禁,以保证国家能够从商业盈利中获取收入,促进闽粤两省的经济繁荣,这将惠及全国。操同一方言几乎就是维系中国人手足情感的重要源泉。方言是身份的标志,并且与亲缘、乡缘相互交织。在历史上,中国移民之间基于方言和地缘的亲情,远比身为中国人的国族情感更为恒久炽热。泰王郑信(1767—1782 在位)的生父是一位潮州移民富商,母亲是泰国人。父亲去世后,郑信被一位泰国贵族收养。在郑信统治期间,暹罗潮州人从人数到社会地位都大幅度上升。郑信通晓中、泰两种文字,他既为潮州人经商提供便利,同时也利用潮州同乡的商业和管理才能为他的政权服务。作为汉民族中特殊的一支,客家妇女从不裹足,这就使她们能够和丈夫一起劳作,或是即使在丈夫外出时,她们也能独自耕种农田。黄乃裳在得到英人首领拉惹查尔斯・布鲁克 (Sir Charles Brooke) 的首肯后,带领千名福州农民移居诗巫,垦荒耕耘。如今,诗巫已被称为 “新福州”,在当地人口中,大约 60% 都具有华裔血统。在马六甲,华人 “官员” 无一例外都是福建人,因为该殖民地绝大多数华人都属闽南方言群,而且,该地区贸易、金融等最为有利可图的行业也都掌握在福建人手中。那些福建商人大多娶当地女子为妻,被纳为妻妾的女子中有的是当地的马来人,也有的是来自东印度的女仆。到了 18 世纪,这些由不同种族结合而成的家庭所养育的下一代已经在当地成长起来,并且孕育出一种多元混合的 “杂交” 文化。在今天马六甲的荷兰街,仍然可以看到当年那些富有的 “峇峇” 商人(混血华人)建造的中西合璧的奢华大屋。欧洲殖民者因极度自相矛盾的情感而不知所措:他们既需要华人,同时又害怕华人。他们深知,如果没有华商,没有华人工匠,没有华人劳工,他们在殖民地将一事无成,然而,与此同时,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对于海量般涌入的 “异类” 族群的恐惧感,却始终挥之不去。正是这种极度的恐惧,导致了大规模的排华和屠华事件,甚至试图将所有华人都置于死地。在马尼拉于 1603 年爆发第一次大规模屠杀华人事件前夕,马尼拉有 2 万华人,但只有大约 1000 名西班牙人。在巴达维亚发生 1740 年大屠杀事件发生之前,巴达维亚有围墙的城市内生活着 1275 名欧洲人,而他们面对的却是 4199 名华人。客家人的情况最值得关注,他们在中国就擅长于拓荒、采矿,因此在抵达婆罗洲之后,同样筚路蓝缕。在中国内陆地区,客家人已有长达数世纪的拓荒经历,他们在中国南部及东南数省交界的山陵地带流动,探矿垦荒,谋生于丛山密林之中,而且一直在族群内维系着客家特殊的方言与习俗。在上述恐怕是契约劳工史上最具良心和最富人道的篇章中,从 1905 年到 1907 年,约有 6.3 万中国人被送到南非,高峰时约有 5.3 万人在南非的各个矿场工作。尽管招募工作受到严密监管,运送过程得到认真管理,双方也就可以享有的服务和应有的收入达成协议,可是,出人意料,其结果仍然和其他各地的契约劳工制一样,暴露出准奴隶制的性质。1848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而至,其中,以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反应最为迅速。1850 年,大约有 1000 中国人到达旧金山,次年,来了 6000 人,第三年,又来了 2 万人。1852 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加利福尼亚人口中大约有 10%(约 2.5 万人)是中国人。紧邻珠江三角洲的香港因此迅速成为运送中国南方前往北美移民的主要港口。到了拉玛六世统治期间 (1910—1925),由于此前来自中国的大批移民在暹罗社会中形成与本地民族明显相互隔离的华人社群,因此新近登基的、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色彩的 “泰族” 君主决定对华人社群实施打压。拉玛六世认定,不仅不再能够容忍此前曾经长期受到尊重的 “华 — 泰” 族性认同,而且必须将其彻底清除。他认为,只有坚定推行 “大泰族主义”,才能更有利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然而,在拉玛六世之前的历代皇室,曾经一直视华人为形成泰王国的众多族群之一,与其他族群一样都应得到 “皇室的关爱”。换言之,正是在拉玛六世正式登基执政之后,“种族” 问题在暹罗开始转变为一个严峻的政治问题。在移民实践中具有保护性色彩的特定的亲缘关系(如乡缘情谊等),如果与其在家乡的原始情形进行比较的话,显然不那么具备 “正规性模式”,但是,它们却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功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桑高仁因而认为,在研究华人的社会组织时,探讨其 “操作规范” 远比描述其 “形式特征” 更为重要。正是通过对相关规范进行整合与重构,他们方得以 “构建出一种多样性的适应性策略”。陈嘉庚本人也对国民党试图插手南洋华人的救国运动大为光火,1940 年时,国民党甚至还曾经想另以他人取代陈嘉庚的领导地位。二次大战结束之后,陈嘉庚的支持者们曾经力主陈嘉庚出面领导建立南洋华侨的大联合社团,陈嘉庚在回应关于南洋华侨 “团结” 问题看法时,提出了如下温和的批评意见。他认为,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当中,帮派体系仍然居于上风,更遑论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大团结。“通道 - 小生境” 模式并不仅仅是中国第一代移民的权宜之计,而是沉淀为一种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跨时代的韧性,具有通过内在动力实现重生与自我完善的特性,并且在当今时代更彰显其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博弈中的特殊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镜面

      是他者也是局内人,透过镜面见真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懂五百年来华人移民海外史

        读懂中国人是如何走向世界的,这一本就够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