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圳读书月2018“年度十大好书”」2017年普利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理解贫穷、住房问题必读之作。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 家:占有与驱逐
  • 作者笔记
  • 主要人物关系表
  • 序曲:冷冽之城
  • 第一部分 房租
  • Chapter1 房东这一行
  • Chapter2 凑房租
  • Chapter3 热水澡
  • Chapter4 大丰收
  • Chapter5 第十三街
  • Chapter6 鼠窝
  • Chapter7 病号
  • Chapter8 400室的圣诞节
  • 第二部分 驱逐
  • Chapter9 外送服务
  • Chapter10 随叫随到的瘾君子
  • Chapter11 贫民窟是个好地方
  • Chapter12 “一次性”关系
  • Chapter13 E-24号拖车
  • Chapter14 能忍则忍
  • Chapter15 妨害行为
  • Chapter16 雪地上的灰烬
  • 第三部分 后来
  • Chapter17 这就是美国
  • Chapter18 用食物券买龙虾
  • Chapter19 小不点
  • Chapter20 没人想住在北边
  • Chapter21 大头男婴
  • Chapter22 如果他们要处罚妈妈
  • Chapter23 宁静俱乐部
  • Chapter24 永无翻身之日
  • 终曲:家与希望
  • 关于我的故事——研究始末与回顾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房产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

    本书是获得普利策奖的非虚构类作品,作者沉浸式深入生活中,通过美国密尔沃基最底层租房客和房东的交往场景,描述美国底层民众生活。观感(西方非虚构纪实文学都有很强的既视感):美国式扶贫是个死胡同,深陷底层社会的贫民,如果政府不能授人以渔,他们只能沉沦,用毒品和及时行乐麻醉自我,把食品劵廉价出售,用食品劵换龙虾。2. 工业社会家庭原子化,没有亲缘的帮助,弱势个人很难依靠个人爬出深渊,单亲家庭,破碎家庭,政府的补贴只是让底层苟且偷生。3. 物业管理是朝阳行业,社会两极化,房价不会跌,美国人不是不愿意买房,是因为卖不起,现在租房都开始租不起了。过去租房占家庭收入 30%,现在底层贫民占 70%。世界上只有新加坡靠政府组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了住的问题。如果没有政府干预,房产会成为贫富阶层的鸿沟。因为房产有资本属性,而无产阶级没有资本。4. 本书因为是描写美国社会底层,观感让我们震惊,原来美国还有这样困苦的一群人,而中国我们只是没有去面对,只要留意身边城市保洁员就能发现,我国也将面临更严重的贫富鸿沟。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贫民窟无处安放的家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自甘堕落者的无脑怜悯,难道不是对自强不息者的亵渎?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可阅读完整本书,里面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让我产生怜悯之心,脑子里一直闪烁的词汇都是咎由自取,自甘堕落。为了避免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傲慢,站着说话不腰疼之感,我先摘录几个书里描述的具体案例,你们感受一下。一个护理医师,原本有着中产的身家。因好友离世和伤病打击,选择开始吸食鸦片类药物。先是购买,然后是冒领患者的药物,最后变成克扣。为了自己过瘾,结果放任患者在一旁疼痛无助。东窗事发后,上级医院先后给了他三次机会保住行医执照,他不但不感恩,而且变本加厉的吸食,最终被吊销执照,永不能行医。孰之过?一位靠政府救济度日的单亲母亲。房租未交,供暖费未交,子女学费未交。在救济金到手的那一刻,虽然也确实是杯水车薪,但总能减缓生活的压力,最起码可以选择还上其中一项费用,然而她选择了什么呢?去享受了一顿,即使中产阶级也觉得昂贵的龙虾大餐,如果是带着家人吃也有情可原,她却是自己独享,而且她还把胜于的钱拿来买了她仍需分期付款的珠宝首饰。而子女则只能饿肚子。房租欠交,暖气费欠付,最后只能把孩子送到亲戚处寄养,自己也只能厚颜无耻的住到邻居老太太的屋中,挤在一个不大的沙发上,勉强御寒。。。孰之过?一个原本有着稳定工作,虽薪水不高,仅能艰难度日的单亲妈妈,因一时兴起,就伙同他人持枪拦路抢劫。不到二十四小时就被逮捕。她不但不觉得自己犯了罪,还在法庭上打感情牌,说是因为遇到了突发事件,情绪崩溃才抢劫,期望念在是初犯,又有子女要养,希望法庭网开一面,不要收监。你觉得她值得可怜吗?法官的判词我觉得是掷地有声的。“在原本有固定收入,可以安稳度日之时,尚且因突发事件就拦路抢劫,那现在你已经有了重罪记录,工作也丢了,因行为不端,居住地也将丢失,而子女的拖累仍然存在。那么谁可以保证在情况更加恶劣之后,你不会故技重施,甚至愈演愈烈呢?因为你的抢案,社区里单身女性都不敢独立出门,出门者也不敢携带钱包,对这些人造成的伤害又由谁来负责呢?” 最终,子女被送给他人领养,女人被送入监狱获刑八年。孰之过?不知道读完这几个案例后,你是否对他们仍有怜悯?我想起一部老电影《暴风骤雨》如果是赵玉麟、郭全海、白玉山这些穷人是制度、恶霸造成的贫穷,我觉得值得怜悯救助,可如果是韩长脖这样抽大烟,卖媳妇,无所事事的二流子,你觉得他们真的值得怜悯吗?其实书里美国政府有很多救助手段,无论是救济金,租房卷,还是一些救助政策,其实帮助的人并不少,之所以书里描写的这些人得不到救助,大多数原因是因为她们那劣迹斑斑的记录。比如聚众吸毒、破坏公物、酗酒斗狠、骚扰邻居等等,而且他们的孩子也生的毫无节制,且没有相应的教养,试问谁会愿意和这样的家庭做邻居呢?所以他们会一次又一次的被驱逐出临时居所就不足为奇了吧。书里不是没有怜悯他们的人,但怜悯他们获得的是什么呢?是恩将仇报,是恶语相向。虽然孟子确实教导我们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可这句话没说完啊,后面还有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他们没有羞恶之感,不懂辞让,不明是非,为何要求我们有恻隐之心呢?对自甘堕落者的无脑怜悯,难道不是对自强不息者最大的亵渎吗?

          转发
          2
        • 查看全部13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