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挨打必因落后?谁是甲午战败的权首?历史学大师朱维铮,以独特视角揭秘为人所忽视的历史真相。

内容简介

1644年,满清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登极,至1912年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总统,这260余年的历史真可谓跌宕起伏、多灾多难,以致晚清穷于应付的能臣李鸿章说是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段历史是如此的面目多样难以厘清,又和我们离得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总是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复杂多变正可以考量著者的功力,因为身在其中纠缠不清正可以验证学者的眼光,朱维铮先生有胆有识,以30万言,为你抽丝剥笋,以细致扎实的史料辩证,带领你进入去今未远的事件发生现场,发现定论未定论的历史中的种种存疑之处,供你思考、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篇之甲 史有疑
  • 挨打必因落后?
  • 质疑“两炮论”
  • 三问“开眼看世界”
  • 谁先注目地球那一面?
  • 难道中国人只会见银眼开?
  • 岂可说先人闭目塞听?
  • “被现代化”的逻辑
  • 清史与近代史
  • 需要重读近代史
  • 篇之乙 往回看
  • 回眸清代“改革”史
  • “改革”溯源
  • 重提“奏销案”
  • “探花不值一文钱”
  • 内满外汉与重文轻武
  • 满汉双轨制(一)
  • 满汉双轨制(二)
  • 满清的天人互变
  • 从乾隆回看雍正
  • “伪孙嘉淦奏稿案”
  • 篇前说明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毛奇龄死后遭文字狱
  • 《南山集》案吓倒毛奇龄
  • 毛奇龄被乾隆帝“诛心”
  • 光绪诏禁《四书改错》
  • 清代的正史、野史与笔记
  • 篇之丙 说维新
  • 清仁宗反腐
  • 看嘉庆“维新”
  • 皇帝的“罪己诏”
  • 清帝怀柔英使
  • 拿破仑批判英国人
  • 清仁宗与拿破仑
  • 满清的捐班
  • “盛清”捐班的体制化
  • 捐班的“花样”
  • 捐班的促销与直销
  • 小说里的买官卖官
  • 清官与捐班
  • 包世臣的《说储》
  • 篇之丁 鸦片史
  • 鸦片由药品变成毒品
  • 再看鸦片战争
  • 道光帝“可悲”?
  • 林则徐与龚自珍
  • 还要说龚自珍
  • “以毒攻毒”
  • 鸦片战争留下的疑问
  • 篇之戊 神和圣
  • 清代的“神道设教”
  • 在清史上的“今圣”
  • 武圣怎会压倒文圣?
  • 纪昀与“神道设教”
  • “神道设教”的双重效应
  • 失败的“天国”
  • 罗孝全与洪秀全
  • 重看“天京内讧”
  • 海内天国史掠影
  • 曾国藩叹“名教奇变”
  • “华拿二圣”
  • 之一
  • 之二
  • 篇之己 时趋异
  • 晚清的权力分裂现象
  • (一)
  • (二)
  • “立储”问题(上)
  • “立储”问题(下)
  • 道咸间清帝的“召对”
  • (一)
  • (二)
  • 咸丰朝那十一年
  • 一个历史悖论
  • 圆明园之焚
  • 再说火烧圆明园
  • 肃顺这个人
  • 辛酉政变和肃顺
  • 胜保的沉浮
  • 由咸丰朝说到底
  • 篇之庚 政难改
  • “师夷”呢,还是“制夷”?
  • 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
  • 晚清的军机处
  • 满清的“儒术”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难产记
  • 文祥和总理衙门
  • 王茂荫与晚清外交观
  • 晚清总理衙门的名与实
  • 满清是否“承敝通变”?
  • 篇之辛 记慈禧
  • 由咸丰到慈禧
  • 慈禧垂帘的合法性
  • 胜保与慈禧
  • 胜保非死不可
  • 慈禧破了满清惯例
  • 女主慈禧
  • 谁是甲午战败的权首?
  • 帝国被慈禧终结
  • 僭主的追求
  • 她的“五旬万寿”
  • 《老残游记》解构慈禧
  • “慈禧逢甲皆不利”?
  • 暴发户的慈禧
  • 慈禧与帝国偕亡
  • 附录 贯通于周秦、晚清之间:悼念朱维铮教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历史学者的困惑

    作者朱维铮是复旦大学著名历史学者(1936-2015),“得到” 新开设的复旦大学历史课老师都在提及这位已故著名学者,作者本书质疑传统历史叙事,挑战了 “挨打必因落后”“两炮论” 等主流观点,指出 1840 年前中国已存在近代化萌芽,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已突破 “闭关锁国”。他通过分析清代 “奏销案”“捐班制度” 等事件,揭示清朝内部改革尝试与制度性腐败的矛盾。“两炮论” 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定为 1840 年鸦片战争和 1917 年十月革命,前者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入近代,后者则引导中国进入现代。作者质疑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并非被轰出中世纪,而是内部因素导致失败,比如清政府的腐败。指出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已有近代化萌芽,马克思思想在 19 世纪末已传入中国。作者为证明自己的理论,一直在引用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的研究,认为在鸦片战争之前的 1820 年中国的 GDP 占世界的 32%,到 1900 年依然占据 11%。 朱维铮质疑 “落后挨打” 的逻辑,指出 19 世纪中英实力对比并非悬殊,鸦片泛滥与吸食成瘾现象与清代烟草种植政策密切相关。他强调需从全球史视角理解战争根源,而非单一归因于 “船坚炮利”。作者主张,应突破意识形态束缚,从全球史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代转型的内在动力与复杂性。书中回溯清代 “康乾盛世” 表象下的治理危机,如雍正的密折制度强化专制、乾隆朝的文字狱与思想控制,指出 “理学的官方化成为走出中世纪的阻力”。通过分析嘉庆、道光年间的改革尝试,以及晚清 “师夷” 与 “制夷” 的争论,作者批判了简单化的 “革命叙事”,认为近代变革动力既有外部冲击,更包含内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对中国历史学界的宏大叙事都不太感兴趣,喜欢谈古论今,为证明自己观点不多方论证,比如朱老师对中国清末 GDP 的转述,对比当今中国才占 18%,美利坚 26%,普通人都会认为作者因用的数据应该不靠谱,类似这样的历史学家越来越多,比如《大宋繁华》认为大宋 GDP 不如印度,读者注意分辨。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晚清近代史看一个民族思想的重生

      关于后乾隆时代的晚清历史本是当代的历史显学,后起之中青年学者已产生许多与同时代世界史相比较勾连的卓越研究及著作。相比之下,朱先生这部文集的意义更多体现在这其实是一部国内历史研究的思想重生与传承实录。朱先生是上世纪大师时代的最后的亲历者,又是当今新生代历史学者的启蒙者,其学术生命的鼎盛期恰逢现代国内历史研究最压抑最扭曲的年代,本书记录的最宝贵的信息其实是对那个年代历史思想和历史哲学的反思。对于我们这个不善反思的民族来说,这种晚年的自我思辨与纠正尤其难能可贵,值得认真阅读体会。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是一家以工具书出版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8月的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称现名。主要出版各类综合性辞典、语文辞典、专科辞典、方志、年鉴等,以及各类学术与大众读物。编辑出版辞书学专业期刊《辞书研究》,以及时尚住房装潢类杂志《家居主张》。《辞海》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标志性的图书。